【内容摘要】
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织绣历史,几乎各个民族都有具备特色的刺绣工艺。顾绣成长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刺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顾绣艺术在历经三百年兴衰发展之后,给刺绣行业带来了诸多的参考借鉴意义。目前,顾绣艺术的相关记录是极为少见的,这是工艺行业的整个普遍现象,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窥见刺绣行业发展的当下发展借鉴。
关键词:顾绣兴衰启示行业发展
三百年的兴衰起伏,置之于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并不算短暂。顾绣历经三百年兴衰,对于中国织绣,确有此番情缘。顾绣虽谈不上昙花一现,但是在整个中国织绣史上却是华丽万千,光彩异常。即使现今知名的“苏湘粤蜀”四大名绣也大都受顾绣影响成长至今。顾绣无论是在技艺、传承以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顾绣艺术的兴衰期定格在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朝嘉庆年间;主要成长发展地在今上海(旧称松江府)一带。顾绣兴衰发展的关键人物主要有缪氏、韩希孟和顾玉兰等,至今各地博物馆中尚藏有三者所作的顾绣精品。其发轫、成型、扩散乃至衰落,缪韩顾三人均为主要的节点人物。
有研究学者将顾绣艺术特色归结为三点:半绘半绣、画绣结合;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间色晕色,补色套色。该三大特点分别从绣稿、针法和色彩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顾绣脱胎于宋绣,又在此三方面完全超脱宋绣束缚,一改传统刺绣绣稿单一、平针为主、色彩呆滞的种种弊端。而今的四大名绣也是在顾绣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此三方面的特色,并在某一方面或全面突破,进而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顾绣在信息滞缓的封建社会能够有此成就,实属不易。
松江府偏安长江入海口,自古物阜民丰,太平盛世。尤其是丝织蚕养、鱼米水产最为风盛。顾绣发轫之地在露香园,为士大夫退隐之地,又是文人墨客风雅之所。生活于此的女子衣食无忧,常以“女红”排遣生活。露香园内生活富足、文气风盛,女子所作绣品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品鉴之物,长此以往,文人风雅日渐成为顾绣特色。所以顾绣形成“半绘半绣、画绣结合,间色晕色、补色套色”之特色也就不足为奇。国画为题材,顾绣一改传统刺绣取材民俗的范例,逐步体现出刺绣作品的风雅内质。而“针法多变、时创新意”特点,则是刺绣传统技法与刺绣国画创作的相结合。文人手中的毛笔,或浓或淡或粗或细,水墨融合下演变出千变万化之精彩。传统平针绣依然无法满足国画绣制需要,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反复多变地出现在了顾绣作品上。师古不泥古、求变且出新成为顾绣发轫成名的内核。中国刺绣发展至今,四大名绣都也经历井喷式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在绣制题材、装裱、营销等诸多方面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刺绣行业在今天迎来了低潮期。“师古不泥古、求变且出新”应该可以成为破解困境的其中法门。写意简约的绣稿可以中和浓墨重彩,金属框架装裱也可取代传统木质,且画框和裱心之间的空间比例亦可不拘泥陈规,等等。
顾绣在上海乃至江南一带的扩散,是通过顾绣由欣赏品向日用品过渡而实现。清朝时期,顾玉兰三十余年传授,顾绣声名大噪。《顾绣考》载,“顾绣后且从绣画幅而绣衣裙,是市场要求所致也……嘉庆间,针工竟惟以绣蟒服胸背及衣袖佩囊为事,画幅即偶一为之”。足以见得,顾绣在迅速扩张之后,逐步抛弃了对刺绣欣赏品的创作,也就是画作创作的缺失,这就好比是千丈高楼毁于根基松垮。画作刺绣是顾绣的成名之作,也是早期欣赏品创作的主要取材。欣赏品创作凝集了从技艺到意趣等各个方面的极严格要求,最能体现顾绣艺术的高端水准。而日用品创作更多地追求量大,寻求数量上的最大化,难以维系高超技艺更无需说突破发展。刺绣日用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刺绣影响,占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因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极易造成技艺生疏。在今天刺绣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很多绣庄转战成本低、见效快、产量大的刺绣日用品市场,丢失对欣赏品的研发创作。从顾绣兴衰可见,此法并非上策。日用品极易出现同质化,且会丧失刺绣高超技艺的持有度和灵敏度。
顾绣之所以能够在刺绣历史上可以光彩夺目,最主要是由于绣制者具备极高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意趣高于绣制技艺,也凌驾其上,决定了顾绣作品的品质高下。露香园内的文人雅趣是顾绣艺术的长久营养,而今存世的顾绣作品,我们也能清楚看到作品风格高雅、气韵文华。放眼当下的中国刺绣行业,作品风尚多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而意趣文雅者却极少。即使是同一副画稿,若绣娘心中无优秀的审美意趣,最终作品呈现出来的品味就截然不同。当然,色彩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
而今,顾绣虽然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但其发展状态并非十分理想,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古今差距,也算不为过分。我们应当从顾绣的兴衰变迁中,对比当下刺绣的发展状态,以史为鉴,在深度学习顾绣兴衰的同时,知道我们寻求,开拓刺绣发展窘境的好方法。顾绣兴衰值得我们行业内的每一位从业者深深考虑。
参考文献:[1]徐蔚南.顾绣考[M].上海:中华书局印刷所,1936.
作者简介:姚美芳,女,苏州镇湖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自幼成长在刺绣之乡镇湖,耳濡目染浓厚的苏绣文化,八十年代豆蔻年华便开始行针刺绣,及桃李年华技艺渐成,独当一面。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绣制,成绩斐然。2000年创立工作室后,姚美芳进一步结合市场,努力尝试苏绣作品创新创作,巧妙合理应用丰富的传统针法,绣制符合当今审美的色彩图案。创作之余,她还积极到江南大学等学府机构进修,不断升华创作理念。近些年来,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