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绘制《姑苏繁华图》,是一幅传世名画。本文通过创制缂丝《姑苏繁华图》,从理论上系统归纳和总结创制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技艺创新,团队创新,从而论述缂织技艺应用于传世名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留下经验。
关键词:《姑苏繁华图》缂丝缂织技艺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在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959年)创作的传世名画,现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作者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绘制了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何两山间,入姑苏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的景色。作品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画中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渔罟、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苏州古城市井风貌,可谓乾隆时期苏州的“图志”,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不论从艺术成就上、史料价值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时隔250多年后的2010年,笔者决定用手中的木梭,自筹资金,用缂丝技艺创制这幅巨作。经过长达六年的制作,长1760厘米,宽48厘米的缂丝巨作《姑苏繁华图》终于问世,并轰动了缂丝界。作品在继承传统缂丝工艺中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是罕见的苏州缂丝巨作。但是,创制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
1、创制缂丝《姑苏繁华图》的前期准备
要完成这样一幅缂丝巨作,首先要读它千百遍,将它烂熟于心,然后分阶段策划实施。原著尺寸1225厘米*35.8厘米,为了精准的缂制,需按照缂丝常规经密24根/厘米,至少也要放大到1760厘米*48厘米,以这个目标,进行了为期2年多的革新、攻关、练兵等缂织前准备。
1.1、准备织机
传统的缂丝机门幅大多数是90厘米的。而《姑苏繁华图》要求是1760厘米,是传统的20倍。要量身定做一台19米门幅宽的缂丝机这在缂丝界首创,要承受43000根经线,要保持这些经线同时送经同时卷取,要保持织就的经面整体平挺细腻,就要保证每根经线的张力要一致,这样整台织机起码要承受2.6吨的重量,还要保证几年的时间内始终中间不弯曲,凹陷,经面始终平挺,操作始终顺手,安全性能高。经过造机工的反复设计,反复修改,反复测试,反复调试,一台能长时间操满足作品宽18米的缂丝机制造完成。
门幅19米宽的缂丝机
1.2、临摹画稿
就是将原稿按照缂丝尺寸要求临摹成缂丝稿。“姑苏繁华图”本身就是一幅造诣很高难度极大的纸本设色水墨画,甚至超过了《清明上河图》,要按比例将其放大到缂丝版,难度精度可见一斑。原作分十二段场景依次展开(1)灵岩山前(2)山游雅集(3)木渎镇状元船(4)遂初圆(5)石湖风光(6)狮、何二山高台芝居(7)姑苏城西南一角(8)万年桥府衙试验场(9)藩台役婚礼情景(10)阊门(11)山塘街(12)虎丘山。大量运用精谨细腻的水墨笔法,给缂丝艺人增添了难度。要使得缂丝作品精准耐看,先将高仿原图1:1临摹好,然后再放大到1760*48,结构与内容丝毫不差。临摹画稿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要精通宋代花鸟、吴门画派,娴熟于缂丝技艺,对形似、神韵、真趣、意境有追求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好的画稿,就是缂丝作品成功的开始。
1.3、团队培训
要完成这么一幅缂丝巨作,要依靠一支18人同时制作的团队,每人负责大约宽1米的区域,进度相当,审美相当,技艺相当,最后完成的作品宛如一人制作。精挑20多个有着十多年缂丝制作经验的缂娘,对照《姑苏繁华图》的风格进行近2年的轮回强化训练,由于历来缂丝技艺的传授有一定的私密性,又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领悟性不一,所以统一性难,再有市场上需求的缂丝作品大多是以工笔画小作品为多,难度较水墨画简单,因此缂丝艺人的缂丝技艺有待提升。首先统一思想认识,一切从零开始,统一培训,统一操作,相互切磋。通过作品的实战演练,缂丝艺人们技艺得到提升。
2、创制缂丝《姑苏繁华图》的规格设计和配色准备
为了更好地体现原作,我们采用苏州明缂丝工艺法制作。作品质地柔软,挺括,经纬丝线细致,织纹细腻,耐看,正反面通透,颜色自然柔和,色彩丰富,体现繁而不乱。
2.1、规格设计
为了精准的缂制,经密采用24根/厘米,钢扣号采用8齿/厘米(常规12号,为了减轻钢扣重量定制),3穿,经线选用生丝本白色3/20/22D厂丝*2(6丝)股线,纬线选用色熟丝8/20/22D*2(16丝),为了花型的生动常劈开来运用8丝、6丝······甚至到1丝,纬密以结实盖住经线细腻表达图案意境为自由,同时还要兼顾好绸面的平挺,经线输送长度的一致。
2.2、配色准备
《姑苏繁华图》,简朴中繁华是精致的高度,也是缂制的难度。使用颜色越多,表现自然感就越逼真,这在丝织物中也只有缂丝能做的到,但前期工作量是繁重和巨大的。首先将所有现存的丝线按色系整理出来排队放好,没有的色系需要再订染,所有涉及到的颜色要有上千个,而可以染出的颜色只有300多个,对于小作品来说,灵活运用拼色是缂娘捏手而来的绝活,但对于十几个人同时操作的巨作来说,这个就要有规范的。分析原图,吃透桑蚕丝在缂丝作品里的显光显色状态,进行先劈后拼(就是将不同颜色的丝线进行相拼)工作,做好标识,通过2拼,3拼,不同粗细混合拼,来替补颜色的不足,近一千个颜色分色阶分色做好色卡,人手一本,并进行统一培训,基本规定,允许个别细节点缀发挥。缂丝是以梭代笔的一种艺术实践,不管是同一色系还是混搭撞色,体现在整幅作品的用色上,追求同而又不同,近而又不近,集体创作像一人制作,山水风貌人情世故自然惊艳。
3.3、创制缂丝《姑苏繁华图》的表现手法
针对《姑苏繁华图》这样一幅线条多,笔触细,块面小,层次丰富的巨作,如果用传统明缂丝的做法就是在整理好经面后,先要把制作好的图纸描在经面上然后再进行缂丝,肯定会移位,就失去了对画面质量精准度的控制,而且绸面的清洁度很难保证。只能大胆借鉴本缂丝的做法,把图纸托在经面下方,要求所托的画稿不能有丝毫的移动,所缂的花纹同原稿一致,即制作的精准度要高,这又是对缂丝艺人的一种新的挑战。
3.1、“灵岩山前”的缂织
“灵岩山前”
纸本画《姑苏繁华图》的第一段描绘的是自木渎灵岩山周围的景物,几座山,一条河,一个镇,美丽而富裕被画家精耕成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为了忠于原图,到达绸面画感的精细,必须以慢工出细活的方式制作。
3.2、“木渎镇区”的缂织
对密密麻麻的树叶和片片瓦砖的细小琐碎的只能采用2-3根经线距离的短戗、搭梭等等手法结合丝线颜色的变化、粗细的变化,来体现不同树种,不同程度的叶,光照下不同泛光的瓦,以及远近所反映出来的色泽变化;对树干,屋柱等直条花样时,大多运用了单双子母经和笃门闩等的手法,使得竖线条挺拔、层次分明,关键的还避免了经向的镂空间隙,绸面美观而精致;所有的细小线条均要采用勾与掼等的手法加于勾勒。
印章之缂织:印章虽说用色仅仅只有朱砂红一色系,但方寸之间讲究太多,要十分注意敲盖印章时朱砂会有不均匀和脱落的着色,丝线的调整就要一丝丝的劈开,不断调整比例,实现两边红中间淡的自然感,字体的笔触、起落笔时的顿挫,粗的地方有时要用结(结:缂丝的戗色法之一,即用相近的二色或三色按色阶顺序缂织,从而使纹样具有立体感。)的手法,细的和竖的地方只能劈成很细的线用单、双子母经的技艺来表现,刚柔相济,体现金石之韵味。
3.3.1、“木渎镇状元船”的缂织
纸本画《姑苏繁华图》第三段画的就是木渎山塘河的繁华、繁忙的景象。
木渎山塘河(现为香溪河)百舸争流,日夜穿梭在河流上,带来了木渎的繁荣。这么众多的船聚集在一起,首先要将停泊的、划动的、转弯的、载人的、载货的、大船、小舢板、远处的,近段的······梳理清楚,统一步骤用什么色系的丝线来将此区分,缂造出繁而不乱,忙而有序的状态。用劈成不同粗细的丝线,结合短戗、长戗、包心戗、参和戗、凤尾戗等手法缂织出船的款式、材质以及船上的装饰等,繁华又和谐。
3.3.2、“水泊码头”的缂织
木渎水泊众多。原画对停靠码头也进行了生动完整的描绘,但是在远处,就用比较模糊、虚幻的水墨画表现方法呈现。缂丝是以平纹组织结构来表达的,一经一纬的交织都要有明确的交代,达到丝丝入扣,纹理匀细,为此翻阅了大量的关于清朝的蓬蓬船等船的构造与装饰细节,船队靠停的排列,码头停泊站的构造、撑船人、挑担人、搬运人、乘船人等等动作和形态,做到心中有数,落梭有章法,用芦菲片、木梳戗等技艺点缀,创造出比原作更清晰生动的人文风情。
3.4、“狮、何二山高台芝居”的缂织
“狮、何二山高台芝居”
纸本画《姑苏繁华图》第六段画的就是狮、何山前,一番春台戏的场景。缂制时,对于河水的处理方式,大多借鉴了本缂丝直经曲纬的平缂花戗方法,再通过颜色同色系色阶上的调配。为了清晰地表现水点,水波、水丝,体现水的流动和跳跃性,还要将丝劈成不同粗细丝线甚至到一丝,缂出顺逆流水的细腻感,动感而真实。
对于狮、何二山的处理方式,分别使用了不同色系的两组丝线,以此区分远近和山质的不同,灵活采用“三蓝缂法”和“水墨缂法”,前面的狮子山用短戗浓彩细节刻划,后面的何山用长戗轻描淡写,虚实结合,对于细节上的兼顾,就是为了将山峦的层次和立体感表现的恰到好处。
高台、芝居描绘的是姑苏城里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看戏,正在表演的是乾隆年间流行的时剧《打花鼓》,戏台豪华,人群井然拥挤,在很小的篇幅里要用缂丝精准的刻划难度非一般,这里是全幅《姑苏繁华图》最为浓彩的集中,用上了近一千种颜色,所有的缂技均只能采用1-3根经纬线短戗的花色配色花色劈丝各种技艺轮番灵活勾缂,用杉木、竹子和彩绸搭建的五彩缤纷的戏台,极尽扎彩工艺之能事的飞檐翘角,是用朱红系、孔雀蓝系、冰绿系、玛瑙系、粉红系、浅紫系·······来缂织,显眼招摇;表演生动的3个演员,3个乐手,要将脸部表情、身段惟妙惟肖的展示出来,只能用很细的甚至劈成1丝的线以勾和绕技艺缂织;聚集着数以百计,更有人不断地赶来,有的乘船、有的步行,有拄拐杖的老者、有随大人而行的童子,台前、桥头具已挤满人群,却男女分席而观,尽皆聚精会神,在方寸之间填色人头攒动的服装和服饰,先要把整体基调定下来,在清朝,男人以藏青、棕色、金紫、银灰、青花蓝等为时髦,女子以墨绿、秋香绿、杏黄、青莲、藕粉、珊瑚红等来显示端庄和优雅,童子以橙色、青翠色、粉色等来体现活泼、兴高采烈的体型和心情,通过颜色和缂织技艺的配合,将一个反映盛世大众娱乐时的场面、情趣、民俗、神态、流行、审美等均艳而不俗,张扬和谐的显示出来。
结束语
创制缂丝《姑苏繁华图》这样一幅巨作,因为幅面大,题材宽泛,单用传统缂丝技艺已不足表达完成,于是我们就通过对苏州的自然、人文、对历史,特别是清朝的全面研究,将丝线、色彩、技法,进行系统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灵活发挥,最后圆满完成了这幅作品缂制。经专家组鉴定,确认该作品技艺复杂、制作精良、作品尺幅大,工艺难度强,劳动成本高,整体效果佳,在继承传统工艺中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是罕见的苏州缂丝巨作,更是一件当代工艺美术精品和传世佳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苏州高新区政府决定,这幅巨作由苏州高新区艺术馆收藏。对此,笔者深受感动,也深受鼓舞。笔者认为,这是政府对我们缂丝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支持,我们缂丝艺人要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缂丝技艺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下去,为子孙后代创作更多的不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