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扬州山子雕的历史地位和艺术风格

[日期:2019-07-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山子雕自古闻名,玉山子技艺历史传承悠久,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儒雅秀丽,巧融百工”为创作特色,在当代玉雕品类中占据很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以从业23年的工作体会,对当代扬州山子雕的创作给出一些个人的浅显见解。


  关键字:扬州玉雕山子雕历史传承与发展艺术特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文化直贯穿始终,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内涵、坚定、含蓄、谦虚的特质。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500年的历史。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扬州玉器,漆器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扬州扬州的玉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和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扬州玉雕的特色


  扬州无山,不产玉。但有大运河的漕运,解决了原材料运送问题,名闻天下的“扬州工”由此诞生。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国玉雕工艺的一大流派。历史上的扬州玉器在成器的题材、种类及工艺造型上均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现代的扬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的风格,逐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扬州玉雕讲究章法,以山子雕最具特色,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在明清时期就是中国著名的玉雕中心,素有“天下玉,扬州工”的美称,当代扬州玉雕继承了南派玉雕的精细做工,又加入了一些趣味性,构思奇妙,意境深远。


  二、扬州玉雕的现状


  前几年玉雕资行业火热,导致扬州玉雕从业人员急剧增加。仅扬州湾头镇高峰时有上千家玉雕店面和小型加工作坊,玉雕学徒有数千人之多。近年来随着投资热潮减退,送礼等风气转变,玉器市场回归理性。市场对玉雕作品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粗制滥造,简单模仿复制的产品已很难有市场。扬州玉雕设计制作工序较多,技艺复杂,学徒学习的周期较长,成材率较低。由于学徒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在文化水平、艺术素养、审美的高度等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难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学徒在工艺上也很难突破传统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玉料成本的上涨对扬州的玉雕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扬州传统的玉雕以大件著称,玉雕原料的上涨对创作的题材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器皿等大型玉雕对原材料的要求又特别高,无论是山料还是籽料,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体积和造型的完整性,不能有绺裂。大型完整的和田玉料越来越少,也限制了扬州玉雕的创作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雕刻、3D打印等技术越来越普遍,扬州的很多低端工艺市场已经充斥着电脑制作的产品。电脑雕刻制作的工艺无论是精度和细度还是雕刻的速度都非人力所及,电脑雕刻势必淘汰很多重复机械的人力劳动。这也加速了扬州工艺学徒继续学习创新的步伐,一成不变的传统工艺很难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风格。


  三、扬州山子雕的特色


  扬州山子雕创作受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的影响和理论的指导,因材施艺,根据玉料的形状、材质、色彩及绺裂的分布情况进行立意选题。一块玉石适合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经过缜密的构思与设计,点石成金。手艺高超的琢玉大师、纷呈的流派由此诞生。从此,扬州除了“月城”之外,又多了一个“玉城”的别称。


  在扬州玉雕的众多技法中,我认为“山子雕”是当代扬州玉雕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技术,扬州山子玉雕是巧妙回避或利用原材料瑕疵,变废为宝的独特艺术,它的创作受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的影响和理论的指导。山子雕在玉石原料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原石玉料是否有裂缝如何遮挡;是否需要分色巧雕;否有石僵如何规避;原石外部形状特征及如何摆放;玉料好的玉质如何表现,差的玉质如何应用工艺进行弥补等等。手艺高超的山子雕大师最终将解决这些问题,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对扬州山子雕,仔细研究,从技法、构图、雕法、理念上掌握了传统山子雕的真谛,他在继承清代山子雕的风格基础上,把现代审美理念,中国绘画意识注入了设计新的元素,让传统山子雕有了新的生命,为扬州玉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扬州山子雕的创新与实践


  扬州山子雕在中国玉器的雕琢中是雕刻工艺最丰富的。相对来说也是难度最高的品种,它的难度高,主要表现在三个地方:第一是对玉料的选择要求比较高,本已稀缺的白玉籽料注定会越来越少,在选材上往往需要慧眼识宝,选择材大料好的山子更使它奇货可居;第二是设计难度高,上好的块玉料表现什么样的题材是难度最大的,它传承着中国的诗、书、面文化精神和山水画特质,需要设计者中国画的禽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构图造型、情趣完美的事例到作品的创作中,让作品与众不同,风格新颖,意境深远,以增强它的艺术价值;第三是就是雕琢的水平。因为山子是圆难、浮雕、透雕的综合工艺体现,需要创作者有着丰富的个人文学底蕴,艺术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还要有着娴熟的工艺技术。


  以上是我从业这些年来对扬州山子雕的一些认识和心得,并以此为经验创作了《三娘教子》这件作品。《三娘教子》原石重1200克,形好,色白、质细,正面饱满,四周带有酒金皮,中间是一片白肉,右下角有两个白僵点。首先,因为这块籽料的外形比较好,不需要修整。第二步就是需要确定题材进行构图,因材施艺,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西汉刘向《“列女卷”·母仪卷》中的“孟母三迁教子”典故【1】,我把材料中的白肉部分设计为主人公孟母和孟子,孟母坐于石凳之上,手持书卷,低头慈样的看着孟子,好似正在给孟子讲解着书中的知识,而孟子蹲坐于母亲身边,抬头仰望,认真地聆听着母亲的教诲,表现出了母子深情,这老一少,一坐一蹲皆形成了呼应关系,让画面灵活有生气,突出了主题,远处的圆月、亭台楼阁,还有树木层次丰富精致,疏密对比强烈,线条表现丰富,而在人物上方利用原石的酒金皮巧妙的刻画出了两只正在飞翔的喜鹊,动态形像逼真、自然,顿时让作品有了一一种喜庆,富有生机,对于原材料右下角的两个白僵点,我把它设计成为了假山石,做成了石孔,把这个缺点给巧妙的避掉了,整件作品近景、中景、远景相互穿插呼应,疏密有序,画面优美,主题突出,人物刻画的逼真、自然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认同,获得了2016年第六届“神珑杯”海峡两岸工艺精品赛银奖。


  扬州传统玉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咫尺之间却渗透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扬州山子雕在传统的优秀技艺,在实践中遵循“量材取料、因材施艺”的琢玉工艺规律,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创新,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刻技艺,创作出更多构图新颖造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作品。


  1.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作者简介:李菊红,扬州工艺美术大师、助理工艺美术师,1995年从事玉器雕刻行业。在湾头镇跟随翟玉伟师傅学习玉器雕刻,后又师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孙有庚继续深入学习玉器雕刻及设计。在2006年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进行玉雕设计和制作。从业22年来在吸收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刻苦钻研玉雕技艺,通过借鉴名家流派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玉雕风格。其作品在行业协会举办的各项玉雕精品展览评比中获得10余项大奖。并于2017年荣获江苏省省委组织部等八个部门联合授予的江苏省乡土人才“三代能手”称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