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宜兴紫砂闻名世界,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作为一名紫砂从业者,立足于自身从业经历,感悟紫砂传承内涵,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关键词:紫砂艺术、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文化传承
本人1956年生于陶都宜兴,从小受陶文化熏陶,青少年时期,就跟随祖父学制壶,因为祖父与顾景舟大师是知心好友,非常有幸能经常得到顾景舟大师的指导,学艺至今,已有45年的从业经历。作为一名紫砂从业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紫砂艺术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传递下去,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让我们的紫砂文化永远光辉灿烂。
一、时光如水,静心慢行
学艺之初,在祖父手把手的指点和顾老的精心指导传授下,我从打泥片、泥条,围身筒、镶身筒这些基本功开始学,一个个简单的制作工序,往往需要练习几百上千次,可以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是满手的冻疮,夏天则是满身的痱子。那时经常会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是祖父还是让我不断地练习和重复。后来,慢慢地明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些枯燥的重复和咬紧牙关的坚持,才使我能够从最初入行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临摹制作,再到现在的自由创作;正是祖父和顾老的严格要求、言传身教,让我感悟到了老一辈制壶人对制壶技艺的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和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专注、坚持与忠诚。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宜兴众多的紫砂从业者一样,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进行紫砂壶创作和制作。2015年年初,机缘巧合之下,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人文院)关注到了我的作品,院长徐发波同志还多次来宜参观我的工作室,并与我探讨紫砂壶制作工艺、紫砂文化传承。2015年6月,人文院盛情邀请并聘任我担任该院“紫砂艺术高级研究员”。在人文院,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省内各手工行业的专业人员,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匠人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和宜兴成千上万的紫砂从业者一样,都在枯燥和漫长中坚守、成长。
二、细心琢磨,精益求精
紫砂壶是因茶、因紫砂矿土而兴起的一门手工艺,它是用于泡茶的器皿。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既是普普通通的实用品,也是有强烈观赏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品。顾老曾说过:“跟我的人,没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兼得我艺。”所以,我在制壶过程中,始终将“技”和“艺”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只有“技”“艺”兼得,才能做出兼具适用性和艺术性的好壶。
顾老所讲的“技”,我认为是指制壶技术、制壶功力。我在制壶的过程中,时刻考虑壶的适用性,口盖紧密严实,壶嘴出水顺畅,壶把端拿省力等都是我做壶最基本的工艺标准。不管制作何种器型,都注重点、线、面的清晰过渡,注重嘴、把、钮、盖、肩、腹、圈与壶身的比例协调,使圆器能够圆润饱满,方器能够线面挺括,筋囊器能够棱瓣清晰。在基本工艺的基础上,再结合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神,即神韵,一种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紫砂壶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
顾老所讲的“艺”,我认为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制壶人的“德艺”,二是壶所包含的“文艺”。作为一个专业制壶人,自身文化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会对紫砂壶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如果只具备对工艺技术的驾驭能力,缺乏艺术审美修养,所制作的壶只能是有工却无神韵;而“厚德”之人,会注重从泥料选择、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到进窑烧制的每一个环节,不会滥竽充数、以次充好,会以轻松愉快的心境来完成制壶的各个环节。我经常提醒自己,要以真诚之心,做每一把壶;要以感恩之心,感谢每一件事;要以宽阔之心,包容每一个人,生活中应不拘小节,不计得失,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一把好壶虽然不能说话,但它具有灵性,它可以将制作者沉稳内敛、恬淡舒适的心境传达给使用者,这就是人们在鉴赏壶时,往往会觉得有些壶特别合眼缘的原因。壶所包含的“文艺”,是指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壶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我在制壶时,注重紫砂与自然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深知这是紫砂艺术不可或缺的内涵,如制作的南瓜壶以瓜身作壶身、瓜蒂为盖、藤蔓为把、瓜叶包卷壶流,瓜蒂与部分瓜身相连嵌入壶身,用嫩叶装饰壶身并与壶把相连,又以小南瓜和瓢虫点缀,表达了浓厚的田园闲适之情;制作的天圆地方壶,通过圆润的壶盖和方正的壶身,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以及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制作的莲花壶,以莲花造型为底座,配以莲子造型的壶钮,并在壶身篆刻经文,将紫砂艺术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给人以“心静落莲花”之感;制作的如意壶,以心型祥云装饰壶身,以如意造型为钮,表现了民间祈求美好、平安喜庆的祝愿,展示了中国传统祥瑞文化。
三、传承旧有,坚守初心
这45年的制壶生涯,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锲而不舍完善自我心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认为,作为一名专业紫砂壶从业者,在制壶过程中,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制壶技艺,更多的是要传承匠人精神,这是:
一种热爱——对工作和作品的热爱。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荣誉感,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毫无保留的热情,是对职业的敬畏和坚守。
一种执着——对作品品质的执着。这是对作品任何细节所应保有的认真和严谨,是对每道工序的认真规范、一丝不苟,是一种脚踏实地、恬淡坚韧的态度。
一种追求——对自身技艺不断提高的追求。追求、探索作品和技艺的极致,遵循人物合一,倾听器物的声音,心无旁骛、推敲打磨。
所谓匠人,就是不管世间纷扰多少,也能留住淡然的心灵和冷静的双手。
所谓匠心,就是做人做事坚持的初心、童心和痴心,穷一生,专一事。
作者简介:
董岳鹏
女,1956年8月出生,江苏宜兴人,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紫砂艺术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