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昆曲”为城市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转化

[日期:2019-07-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所谓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外在体现和内在精神的共同结合体,是一座城市潜移默化中呈现的一种文化形式。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大到历史人文、风俗礼仪;小到市井小巷,社会习惯;这些无形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城市由于其特定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脉、地理纹理、习俗人文等因素,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构成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无形的精神层面文化内涵,经过岁月的提炼后转变成为特定的城市符号,润物细无声的向世人传递城市文化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城市符号,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缩影和灵魂归属。欧洲符号学之父索绪尔指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①城市符号的显现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物化的实物,也可以是虚化的精神层面的,这些城市符号是一座城市的缩影象征,更是城市形象的集中表现,而我们今天以“昆曲”为例,探索城市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转化。


  【关键词】:昆曲、城市符号、文创设计、文创产品.


  绪论


  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延续到今天是传承,再从今天带到明天就是发展。所谓文创,就是用今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对古人的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提升,从而实现文化血脉的延续,产出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发展态势势不可挡,在全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崭新的业态层出不穷,呈现出多方产业融会贯通的气势。在全国掀起创意创新创业的层层“巨浪”。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地区到全国的跨越式发展,掀起了一股百舸争流的火热发展态势。面对这样的大背景、大形势和大意义,伴随着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大美昆曲”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设计恰逢其时,应势而生。


  浅析“昆曲元素”和文创设计


  (一)解读“昆曲”城市符号


  昆曲,发源于苏州省昆山市,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每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在其流淌的生命长河里,都是既庇佑于丰厚的历史积累,又汲取于当下的年轻鲜活。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发扬光大昆曲,多年来,昆山在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打造昆曲特色小镇。昆曲600年,最撩人春色是今朝,所以昆曲作为昆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已经在几百年的历史沉淀中发展成为昆山最典型的“城市符号”。


  为了延续古典和传统,让文化鲜活的留在当下,昆曲的发展既要秉承“传统”,又要发扬“先锋”,最关键的是做好传承和传播,为了更好的将昆曲元素传播运用到更广泛的生活中。以对传统文化传承为底蕴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彩的设计思维,深入挖掘古老的昆曲传统文化,加入以现代化设计元素为创新的研究,赋予每一款昆曲产品的新设计意义,创作出具有昆曲特色且有生命力的作品。因而“大美昆曲”海峡两岸(昆山)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集思广益,反复斟酌,最终选择“昆曲”作为大赛主题。昆腔一脉,如涓涓细流,绵延不息,开枝散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也作为昆山的“城市符号”发挥着传承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密码的积极作用。


  (二)解析“大美昆曲”文创设计大赛。


  以“大美昆曲”为主题的文创设计,聚焦提升昆山城市“知名度”和文化“辨识度”,发挥“沿沪对台”的地理优势,充分调动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意创业资源,以“大美昆曲”作为大赛主题进行引爆,以“接地气、有创新、买得起、带得走”作为文创设计要旨,培育一个可持续、市场化、标志性的昆山青创平台和品牌,打造昆山市城市人文和旅游的“百宝箱”,助推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发展,努力推进传统和现代多元融合、古韵与今风和谐共生,不断提升“大好昆山”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将历史延续向未来,让民族文化血脉不断在开拓中前进,才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经之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弘扬和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根本,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命脉。2017年5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在人民日报发表《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一文,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重在活化、重在青少年等观点,与我们的文创设计不谋而合。


  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昆曲复兴


  (一)文化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绿色朝阳产业”,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判断标准。文化和旅游作为当下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


  近年来,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地位也日益提升,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的空前发展,旅游文创产品也逐渐兴起,面临着挑战机遇和最佳发展契机。


  (二)昆曲复兴


  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昆曲这种戏曲形式在当下的年轻人市场很难被接受,现在年轻人往往更热衷于影视、娱乐等快销式的情感抒泄方式。“昆曲无它,唯一美字”这是作家白先勇为昆曲定下的基调。所以不管时代如何更迭,潮流如何导向,昆曲一直以其程式化的表演、缓慢的唱腔节奏、文雅的唱词;紧紧抓住昆曲文化传承的脉络,结合创新的表现形式,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消费者感受昆曲的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对非遗文化产生敬畏心和保护欲,也从心底提升文化自信的自我荣誉感。


  文创产品作为现代主流文化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当下旅游消费的热门商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昆曲就是典型的极具时代性的文化产物,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提升年轻受众群体对昆曲文化的关注与认知的重要依据。而以昆曲为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是助推昆山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昆曲主题文创大赛现状分析


  (一)文创产品的赛制化特色


  以“大美昆曲”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应抓住一个立足点,突显一系列特质,小切口,聚焦昆山旅游、大众消费,聚力昆山城市人文“识别度”。可持续,不搞一锤子买卖,每年每届选取一个主题为引爆点,培育一个标志性的昆山两岸青创平台和品牌。如果让青年的创意智慧束之高阁,那是极大的浪费,市场化,就是在市场认可欢迎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好作品商业化量产,并按照契约与创作者共享收益分成。


  锁定一个目标:接地气,围绕主题及相关内容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昆曲元素。有创新,创新的构思和概念,融环保、时尚、情感、消费于一体,传统工艺推陈出新。买得起,就是面向大众,成本合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带得走,就是能批量生产、延展开发,大小适宜、易于携带。文创设计之初,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比较优势,用系统性四维和规律性把握明确了与众不同的赛事特质,力求征稿更多完美务实简约的作品。


  (二)文创产品的设计化特色


  在作品设计时应注重产品的系列化特色和情感化特色:


  1、文创产品的系列化


  现今以“昆曲”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产品多数有传统单一性的缺点,这和全国游客从不同旅游地区购买回来的文创产品是一样的特性,大同小异,缺少特色。如将昆曲元素注入系列化产品的设计中,以成套的形式出现,从而可以提高其产品的适应性和价值性。


  2、文创产品的情感化


  昆曲六百年,承载的不仅是繁荣与衰败,更是一种文化情感。如将情感元素融入设计,将设计者对于昆曲的理解、情感、心绪注入到产品设计中,使对象情感化、人格化,让作品和文化通过特定的造型、功能等设计,潜移默化转移给受众,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昆曲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再出发


  文创产品除了要具有历史感,同时也要具有价值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结合,将设计融入到更多的生活当中,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昆曲文创产品的设计要根植于本土,体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增加昆曲个性化图案、色彩、文字等运用,加强整体设计意识的同时,注重局部细节的体现。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以及合理的功能结构,从昆曲传统妆容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形的元素,结合现代设计中一些构成设计手段,进行新的设计重组和融合。


  (一)昆曲文化元素的提取


  昆曲文化在传承多年之后,被人们所记忆深刻的依然还是“曲”,设计在提取元素时,时常将常用的人物造型和乐器等通过元素的转换以及抽象的变化融入设计之中,实现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其实昆曲不仅在曲,还有很多更具特色性的文化符号,如人物的头饰、特有的妆容等,将文化与现代功能性产品相结合,将大众所熟知的符号特征融入产品设计中,增加旅游文创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二)昆曲文化向产品造型出发


  昆曲文创产品最初的设计就是运用简单的昆曲图案在日常用品的表面进行装饰,以昆曲为元素的文创产品不仅需要传承昆曲文化内涵,也要结合昆曲艺术造型,更要注重对昆曲艺术的传播和表达,从而在情感中推动受众对文创产品的认知、理解和接受,最终实现购买行为。


  (三)设计形态向工艺材质出发


  文创设计落地化,除了注重设计的品质,创作也要善于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才能更好的实现创作新形态;好的材质和工艺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也可以让作品更具有创新意义,更具有时代感,实物的文创产品才会出现更高的品质。在创作中可以多运用地域性的材质,如丝绸、刺绣等苏州传统手工艺代表作,结合出以昆曲元素为特征的产品,这不仅可以创新传统工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能更好的为传播昆曲的地域文化添钻加瓦。


  昆曲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传承


  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明确要重点加强文化创意等两岸产业对接。台湾在文创方面早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是割舍不开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创意,台湾有好基础,大陆有大未来。


  昆山素有“小台北”的美誉,在昆山这座城市,很多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共同生活,共同为事业打拼,通过彼此间不断的沟通交流结下了友情,加固了血脉亲情,两岸一家亲。


  所以“大美昆曲”文创设计大赛,在贯彻文化传承和交融上作为先驱者而行。以文化为媒,组织两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让两岸青年来一次创意的碰撞、一番文化的交融、一场青春的聚会,为昆台、为两岸青年的手握得更紧、心拉得更近,燃一烛之光,助一臂之力。


  昆曲元素文创设计的产品转化


  一、以赛促产助推文创发展


  为更好地引进青年文创人才,有效地将文创设计真正落地转化为文创产品,将更多的“昆山符号”以文创产品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应努力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平台,成立昆山青年文创研究社,每年邀请两岸青年文创人才来昆采风,定题研讨,更加深入地挖掘、转化优质文创产品,培育一个有代表性的昆山青创平台和品牌,打造属于昆山全域旅游和城市符号的文创精品“百宝箱”。


  “大美昆曲”海峡两岸(昆山)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传承“昆曲元素”为目的,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为责任,将“昆山符号”以文创产品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选拔优秀创意人才,挖掘昆曲文化资源,搭建青创平台,实现文创设计作品的产品转化。以大赛为纽带,用昆曲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嫁接台湾的新生代设计力量,挖掘昆山地方文化元素,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加速文化创意成果的落地转化,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赛结束后重点安排了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成品采购三大类别的落地转化。成果转化指的是:大赛获奖作品,可与文创企业达成实质性购买协议,按知识产权的转让进行一次性买断交易。企业孵化指的是:本次大赛设计的作品,经文创企业生产销售,按照单件产品的销售,分别给予作品设计者部分提成奖励。成品采购指的是:文创企业、举办单位等直接和作者进行设计作品成品的采购,形成直接的销售链关系。


  文创产品是以创新的思维,以文化内涵为核心,进行设计的产品统称,它除了需要具有传统的商品自然价值,更要赋予民族文化载体的双重属性。因此对于文创产品的创作,我们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寻找适宜的文化与商品对话脉络关系。


  二、让文创产品自己“现身说法”


  通过文创产品,我们除了能看到产品本身带给我们的便利,更能感受到产品自身的“现身说法”。以昆曲为例:它除了是一个文化象征,更是一个有功能和价值的产品,在某一方面,为生活提供便捷,提升品质;同时透过产品,我们能感受到文化的生命力,时刻提醒我们传承一段优良文化。


  三、文创产品要“新”和“巧”


  “新”顾名思义就是要新颖,设计需要体现新鲜活泼度,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好的文创产品就应该紧随社会热点,让自身成为特色文化的创意衍生品,无形中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而“巧”,是指不能一味的求新,从而丢掉了产品的本质,要让文化能巧妙的融入现代产品中,体现产品的趣味性。


  四、文创产品要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工艺


  很多文创产品设计出来但是发现工艺实现不了;还有一些工艺能实现的,对于销售判断预估错误造成库存积压;更有一些因为产量少,导致生产成本升高,售价偏高等问题。所以在做设计挑选时既要注重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又要规避一些难实现的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有效降低开发成本,让资金利用更合理化!


  文创大赛不仅仅是对设计作品的征集评比,更多的是注重后期产品的生命力和成长性,这才是一次成功的文创大赛的重点和亮点。


  总结


  传统文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昆曲也是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壁垒。为了更好的推广和传承昆曲,满足消费者对昆曲文创产品的多种需求,我们需要研发更高效的开发模式和良好的营销推广。文创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是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而现代的设计创新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只有赋予产品更多生命力才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对于文创产业来说,所谓的传承不只是单纯的模仿,更多的是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体现昆曲文创产品再设计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挖掘其具有的独特性,将产品品牌化,使产业与文化能够深度融合,涌现出更多的文创形态,对昆曲文创产品进行全方位推广,激发全民的文化归属感,从而不仅让消费者受益,更能增加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会真正的将昆曲文化资源传播的更长久。


  昆曲作为从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城市文化发展和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传承和创新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发扬作为基础,就没有所谓的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那么继承发展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必须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出发点,在夯实传统基石的同时努力寻求“变化”之道,把现代设计理念、大众审美倾向融入到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思维,创造出更加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①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P10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