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淳陶瓷”国宴瓷对传统造物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19-07-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高淳陶瓷”多次承制国际盛会国宴瓷,其一流的设计创意和陶瓷产品,提升了中国陶瓷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参与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宴瓷“吉祥如意”(淡蓝釉)66头餐具的设计研发为例,来探讨“高淳陶瓷”对传统造物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分析这套国宴餐具研制过程中如何对唐代金银器、藻井图案、宝相花纹等传统艺术进行重构,从而在造型与纹饰上形成的独特风格,由此阐明“高淳陶瓷”对传统技艺、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链接与融合路径。


  关键词:高淳陶瓷;国宴瓷;唐代;金银器;藻井;宝相花


  近年来,继北京APEC峰会国宴上“盛世如意”珐琅彩餐瓷惊艳四座之后,“高淳陶瓷”多次承制国际盛会餐瓷,在第二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峰会,2017年第一届、2019年第二届北京雁栖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中俄总理第二十二次会晤和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会议的招待宴会中陆续推出新作,让世界一次又一次为之惊叹!2017年承制中央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一马当先”典奶茶具、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携手奔小康”茶具,高淳陶瓷频频精彩亮相,不仅是中国陶瓷传奇的全新开启,更代表着国人对民族品牌精神的回归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这些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宴会瓷、礼品瓷在惊艳世人、令人赞叹之余,也让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由幕后走到了前台,扬名中外,被人们贴上“国宴用瓷专业户”的身份标牌。


  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61年的发展历史了,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山区小作坊,到出口创汇大户,今天跃升为国宴瓷的研制生产企业。业务范围也从当年单一生产粗陶制品扩展到今天涉及骨瓷、炻器、艺术瓷、高技术陶瓷、陶瓷贴花纸等众多门类。除宴会瓷、礼品瓷等定制瓷的设计研制备受赞誉外,高淳陶瓷在艺术瓷、日用瓷的开发上也成绩斐然。高温色釉和浮雕金工艺在骨质瓷上的运用、传承创新的“珐琅彩瓷”、“民国范”系列瓷等,因其不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不断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肯定!其生产的日用瓷被列入国家免验产品、中国陶瓷名牌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六十多年的坚守和不断创新,高淳陶瓷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品种齐全、技术全面、设备先进,集创意设计、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陶瓷企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品牌崛起之路。其一流的设计创意和陶瓷产品,提升了中国陶瓷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纵观高淳陶瓷的成长历程,一方面除了得益于公司持之以恒地提升产品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在设计、研发上的不断投入和注重对传统造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本文仅以国宴瓷为例加以探讨。


  国宴瓷,顾名思义是以国家名义招待宴会用的瓷器,其规格高,政治影响大。唐宋以来,历代朝廷在宴请国外使臣时就有专门的宴会瓷,绝大多数由官窑烧造进贡朝廷。新中国成立后,国宴瓷的设计研制更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建国瓷的研制工作,于1954年国庆五周年之际成功推出了首批高品质的国宴瓷。造型上,中餐具采用明代“正德式”,西餐具采用西式“折边式”;纹饰上,采用斗彩牡丹纹边饰,品味典雅,工艺上乘,每一件都是让人惊叹的艺术佳品。它奠定了此后国宴瓷的技艺水准和发展方向。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又组织景德镇、醴陵、唐山、福建、广东等几个主要产瓷区试制国宴瓷,并选定由湖南醴陵瓷器公司承担1964年庆祝国庆15周年的国宴瓷的研制生产工作。这类为国家庆典和大型会议招待用宴会瓷的研制工作此后从未间断,为国家的外交、外事活动作出了较大贡献。高淳陶瓷在国宴瓷研制上累积了多年经验,得到政府和业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其设计研制国宴瓷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传统造物优秀技艺的继承和创新,下面重点从高淳陶瓷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研制并推荐的“吉祥如意”(淡蓝釉)国宴瓷的设计创意来看。


  作为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宴瓷最终两套方案之一的“吉祥如意”(淡蓝釉)国宴瓷,又名“盛开的吉祥花”。这套国宴瓷由66头餐具组成,全部造型是在综合分析了近两年面世的国宴瓷造型基础上,结合了会议主题进行了全新设计。66件器物整体以圆形为主体,以体现“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中“以圆证和”“圆融和气”的外交理念;辅助的八边形、方形,打破了圆形的单一造型,也暗合了“喜迎八方嘉宾”之意;而“如意”形态的抽角形更是被赋予了吉祥的美好愿望。除了整体考量器物的形状,对单件器物也十分注重其造型的协调统一。如这件八角看盘(图1)采用八边形造型,为了保持其形态的一致性,看盘上的“盖钮”也相应做成了八边球状体,相互呼应。考虑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题与古代丝绸之路相关,而历史上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在唐代,也是古代中国综合国力最强的朝代。因此,设计师决定深度挖掘唐代文化艺术元素,最终选择了唐代金银器和藻井图案为国宴瓷器物造型和纹饰的创意源头。


  从单件器物的造型来看,均源自唐代金银器,但设计者绝非原样抄袭、挪用。如这件茶壶(图2),造型源自一件唐代金质执壶,但原执壶把手握持不省力且安全性不够,设计者遂将一件唐代“詹姆斯鸟纹银带把杯”的杯把借用过来。此杯把呈卷草叶形,卷曲幅度较大,与杯体相反方向为两叶外卷,与杯体相对方向为两叶对卷勾,这种卷叶形态不仅美观而且握持牢固,其造型不见于唐代西方金银器的把手中,应该是7世纪末中国的创新样式。


  对金银器外观的借鉴还反映在调料瓶造型设计上,这四件酱、醋、椒、盐瓶的造型(图3),很明显源自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鎏金摩羯三钴杵纹银阏伽瓶。细颈、圆腹、圈足,颈饰如意云头纹,腹饰四个莲瓣纹圈成的图案,内饰十字三钴金刚杵纹。腹下部一周饰以八瓣仰莲纹,仰莲间立有三钴金刚杵。国宴瓷中的四件酱、醋、椒、盐瓶的造型与法门寺的阏伽瓶造型基本接近,但为了便于清洗,将原来的细颈进行了扩展,并去除了阏伽瓶上原有的一切纹饰,在颈腹交接处改为宝相花装饰。


  除了直接借鉴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唐代藻井图案也是这套国宴瓷造型的创意来源。在八角看盘,七头开胃菜组合器皿承托,酱、醋壶托架,椒、盐瓶托架,勺托,筷架,毛巾托,牙签盅等器物边角形态处理上,都采用了一种类似“如意”形态的抽角形式,其造型即源于唐代藻井图案中的“结”(图4),这种“结”的造型不仅结构合理,形态优美,而且富于文化意蕴。“结”与“吉”谐音,寄托了人们对吉祥美好的祈愿。


  以上是国宴瓷在造型上对唐代金银器及藻井图案的借鉴。而在纹饰上,设计者则将目光投向了宝相花,宝相花也称为宝仙花,是唐代独具特色的纹样,其造型饱满,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宝相花纹饰通常是由花瓣进行多层次排列组成的花卉图案,以三层最为多见:花心为十字形云曲瓣小花;中层为对勾,并在顶端加云曲组成的花瓣;外层花瓣通常为两种,一种是平圆的花瓣,另一种为对卷瓣。对卷瓣主要以中国传统的云朵、勾卷纹样与西方传入的忍冬叶、莲花的部分造型相融合形成,或类似牡丹,或类似蔷薇,或以某种花卉为主体,配以其他不同形状的花叶组成,不一而足。在唐代,这种寓意吉祥的宝相花图案广泛流行,今天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藻井中、佛像的背光及其边饰上、乃至在壁画的分界处、衾边、织锦、玉器、铜器和瓷器的装饰上还能见到。这套国宴瓷餐具中的食品盖,八角看盘,菜盘,酱、醋壶,椒、盐瓶,米饭碗,筷架,牙签盅,面包盘,汤菜盘,汤盅,鱼盘,咖啡壶,咖啡杯,奶杯,糖缸,黄酒温酒器,白酒壶,分酒器,茶壶上都采用了宝相花纹样进行装饰。因每件餐具造型不同,宝相花装饰的位置和形态也各不相同,盖、盘、碗等多出现在中心部位,因为圆状宝相花适合做这种装饰。有些菜盘需要将食物空间留出空白来,为防止画面渗透到盘中心影响菜品,往往在边饰上进行装饰。如这件11寸的菜盘(图5),宝相花瓣以对称形式分四组装饰在菜盘边沿,并将三层结构的花形进行简化或变形应用。对一些较立体的器物,宝相花纹往往作为边饰出现,其花瓣简化、变形得会更加厉害,常见于如碗、瓶、壶等器表装饰,因为单朵的宝相花很难在器壁上均匀布局,需要以展开的局部花瓣加以组合应用。


  以上这套国宴餐瓷的设计,紧扣“丝绸之路”主题,通过对传统造物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在造型与纹饰上形成独特风格,有效诠释了“一带一路”国际峰会倡导的“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精神。通过这套国宴瓷,较好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气度和内蕴。同时也反映了“高淳陶瓷”在国宴瓷设计研发过程中注重对传统造物技艺的重新解构,注重将传统技艺、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链接与融合,这也正是高淳陶瓷的能够不断发展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吴明娣、袁粒编著,《中国艺术设计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2、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田自秉、吴淑生、田青著,《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尚刚著,《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5、陕西历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北大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6、周思中著,《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7、韩晓伟,赵玉虎,孔祥杲,陈春明,《金红天目耀变花釉在餐具上的应用》,《山东陶瓷》,2011年04期。


作者简介:兰亭,男,工艺美术师,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