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旨在表述,在非洲象牙禁贸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猛犸象牙这一替代材料,解决常州牙刻在创作和推广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何走出牙刻技艺传承面临的无牙可雕的困境。
关键词:猛犸象牙常州牙刻传承
常州牙刻是分布在江苏常州武进地区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属平刀、钩刀为工具,在象牙器具表面作豪米深浅的阴线刻画与刮琢,再用毛笔舔水墨、颜料对凹处进行填染而形成画面,是一种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文人雕刻。一直以来,常州牙刻的主要雕刻原料是非洲象牙——一种十分特殊的珍惜野生动物资源。2018年以前,我国对非洲象牙的加工和利用实行十分严格特许经营的制度,旨在保护象牙雕刻这一传承了6000年的传统技艺。2018年1月1日以后,出于对非洲象种群的保护,向国际社会展示大国担当,国务办公厅决定停止一切商业性象牙加工和利用,牙刻行业一度面临无牙可雕的绝境。
面对材料匮乏的困局,传承人们开始寻找和尝试使用替代材料。在众多可供雕刻的替代材料中,猛犸象牙是公认的最接近非洲象牙的雕刻材料,也是非洲象牙的最佳替代材料。猛犸象生存在冰河时期,曾经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但由于气候等原因,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时期陆续灭绝。在西伯利亚地区灭绝的猛犸象,被冰层和冻土掩埋,其獠牙作为身体中最为坚硬的部分,在天然巨型冰库中被长时间封存,穿越万年,流传至今。
沧海桑田,由于所处环境和保存条件各不相同,目前出土的猛犸象牙中,可以满足雕刻要求的不到30%,业内把这些可以用于雕刻创作的猛犸象牙称为猛犸冰料。虽然猛犸冰料和非洲象牙质地相接近,但是在实际的雕刻创作和推广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缺点。首先,易开裂和易变形,猛犸象牙长时间埋藏在湿润的冻土中,其内部吸收了大量水分,在开采和雕刻过程中,外部环境干湿度的变化,都易导致变形甚至开裂的情况发生;其次,猛犸象牙的裂纹、水线、斑纹等情况较为常见,因此,猛犸象牙的损耗大,可利用率低;最后,猛犸象牙属于新生事物,消费者难以鉴别,也容易和非洲象牙产生混淆。
面对以上问题,在牙刻的创作和推广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优化细节,巧妙应对。
1.新开采的猛犸象牙,应在湿度稳定且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自然阴干。这一过程通常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存放一年以上。经过阴干后的猛犸象牙,在切割、造型、雕刻之后,仍然存在变形的风险,所以在设计作品造型时,可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块状形的作品,如印章、文牌等,应当适当增加厚度,减少其长度。器皿类的造型,如香炉、鼻烟壶等因为内部被镗空,且壁薄,稳定不易变形,值得大力推荐。其他特殊造型,可以尽量采取镂雕、打孔、镗空、镶嵌等手法,预留猛犸牙伸缩变形的空间,有效的规避变形和开裂的风险。
2.为了避开猛犸牙的裂纹、水线、斑纹,通常会造成较大的材料损耗,这就要求开料之前,对每件材料做更加详细的统筹和规划。有裂纹的材料,尽量做一些小型物件,也可尝试采取拼接的形式,通过小部件的组合设计,实现整体艺术效果;有水线、斑纹的材料,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利用这些天然的纹路进行艺术创作,用创意设计和雕刻技法,把看似不完美转变成为自然造物的优美。
3.猛犸象牙及其作品可以经由权威机构鉴定并出具鉴定证书。在我国,公认较为专业的鉴定机构有国家珠宝玉石监督检验中心(NCTC)和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GIC),他们均提供猛犸象牙的鉴定服务,其他如中国商业联合会珠宝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商业机构,也同样可以进行鉴定。尽可能的让每一件猛犸牙制品都配备鉴定证书,可以在销售和推广时,朔本正源,避免和非洲象牙产生混淆。在推广牙刻作品和非遗技艺时,也应更加积极主动的介绍和宣传猛犸象牙,让社会公众对猛犸象牙有更多了解和认知。
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的网站,猛犸象牙被归类为天然有机宝石,和琥珀、珍珠等属于同一分类,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对猛犸象牙的加工和交易并无任何限制条款,猛犸象牙亦可经由各国海关,正常进出口。在非洲象牙禁贸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曾提出:“对象牙雕刻技艺传承人,引导其用替代材料发展其他牙雕、骨雕等技艺。”猛犸象牙,作为和非洲象牙最为接近的替代材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被作为牙刻创作的主要材料。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熟悉猛犸象牙的特性,探索更多适合猛犸象牙雕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才能为牙刻技艺的传承播下希望种子,开出绚丽之花。
作者简介:萧晨凯,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常州剑波雅刻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州牙刻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负责人,曾主持完成常州牙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