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是作者在工艺美术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包括衍生品的实用性、价格因素、标准化、品牌化等思路,并通过一些代表性案例,分享作者的看法和心得。
关键词:工艺美术衍生品商业化
一直以来,传统工艺美术致力于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精品、传承技艺。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群体的不断变化,工艺美术衍生品的开发也正成为诸多传统工艺美术门类转型升级的方向。因为工艺美术门类众多,行业各异,所以在衍生品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是笔者在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思考和见解,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
一、注重实用性,拥抱大众市场。
工艺美术衍生品的开发,需要从实用性出发,兼顾艺术审美,走大众化的路线,方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以刺绣为例,传统刺绣工作室的表现形式多为画框、屏风等,此类大型作品制作周期长,投入精力大,作品价格高,而且使用环境相对单一。通过转换载体的方式,提炼技法的精华,将作品绣到使用频率更高的日常用品之上,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获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2018年,LV推出了为品牌诞生160周年设计的特别纪念版绸缎刺绣勋章包,只不过是将简单的刺绣贴片缝制到包包表面,立刻就受到粉丝的追捧和抢购。同样是2018年,GUCCI推出了刺绣手机保护壳,将虎头、小蜜蜂等图案绣在了手机壳表面,同样引领了一波时尚潮流。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衍生品的载体选择可以紧扣衣食住行等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载体,让传统手工艺从墙壁上、书柜里走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其更有生命力、更具传播性。
二、控制成本,合理定价。
工艺美术衍生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不宜过高,应该匹配更广泛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工艺美术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曾热衷于使用珍稀原材料,工艺美术品也一度成为收藏品、艺术投资品、礼品的代名词,和大众消费却渐行渐远。以玉雕为例,近二十年来,玉石的价格一路飞涨,玉雕作品的加工费也水涨船高,如今,和田玉作品高昂的价格,已经把普通大众挡在了门外,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玩家圈层。另一方面,大量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的玉雕制品,充斥着文玩市场和旅游景区,以次充好,收割着大众对工艺美术的喜爱。只有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寻找品质和价格的平衡点,才能得到市场认可。控制成本的方法有很多,改进创意设计,提炼和简化工艺,使用替代原材料,甚至是使用机器工艺代替手工等。美好的事物,未必等同于昂贵的价格。
三、制定标准,形成规模。
工艺美术衍生品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且据此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衍生品的市场通常都具有一定规模,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在生产和销售各环节中,难以对品质进行把控。这些标准包括基本的价格、规格、工艺、重量、成色、包装、使用说明等。以本人从事的牙刻行业为例,由于原料的稀缺和珍贵,行业传统通常会用克重、大小等因素去考量作品的价值,于是形成了随形就料、做大不做小的习惯,以致于在衍生品的开发过程中,仍然保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这也导致在生产和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后来,经过不断摸索,产品逐步迭代,参照工业产品的要求,把标准确定下来,并不断细化标准。这一看似简单的变化,使得衍生品的开发进程变得十分顺畅。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标准化的、具有足够辨识度的包装,对于产品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四、建立商业品牌,赋予品牌更多的内涵。
品牌建设是衍生品开发的进阶阶段。传统工艺作品,使用大师品牌或者工作室品牌进行推广,十分普遍。但衍生品推广,是否仍然使用大师品牌,是值得商榷的。诚然,使用大师品牌进行赋能,在推广初期,会在短时间内把品牌影响力转嫁,但是同样会存在诸多弊端。近年来,各类电视购物频道层出不穷,某些制瓷大师推出的衍生品,在公众媒体上,以大师亲工为噱头,用较低的销售价去对标代表作的拍卖价格,以此来忽悠一些不知情的大众消费者。这样的推广模式,对大师品牌是一种透支和伤害,对工艺美术行业也是一种伤害。其次,大师品牌的受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及大师,大众消费者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行业权威、有序传承、工匠精神等,但也就仅限于此。然而,在成熟的商业化年代,品牌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是更加广阔的,诸如文化、价值观、情怀,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差异化、个性化、认同感等,这些都是大师品牌难以实现的。从大师品牌向商业品牌的进化,也是工艺美术衍生品的进阶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者经济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给工艺美术衍生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年轻一辈的从业者,我们应该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更加积极的去拥抱时代,书写工艺美术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萧晨凯,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常州剑波雅刻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州牙刻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负责人,曾主持完成常州牙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