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京泥人的特色与装銮工艺

[日期:2019-07-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进入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民间泥塑以小泥玩为主。如现在在博物馆能见到泥老虎,车状元,蚕猫等。


  江南一带山清水秀,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人间天堂”,这里人杰地灵,文化高度发展,不仅有高雅的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宗教艺术,民间艺术同样高度发展。江苏地区泥塑出土年代最早的是1980年镇江出土南宋时期的经过低温烧焙的泥玩偶,当时又称做“泥孩儿”。南京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陶俑、武士佣、高鬓女佣等都是素胎,其人物造型,面容已经有了地方特色,而从简练的造型及出土的同一时期陕西陶佣以有彩绘上推测,南京的陶佣也是经过彩绘的,如果是的话那这应该是南京最早的彩塑作品了。在六朝博物馆内,我们能看到很多以泥巴所制的东西:对弈俑、对唱佣等。


  进入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民间泥塑以小泥玩为主。如现在在博物馆能见到泥老虎,车状元,蚕猫等。明清时期的南京手艺人汇聚于此,泥人也是个有特色,有山东艺人过来制作销售的,也有苏州,无锡的泥人流传过来的。传说当时的士子在南京夫子庙赶考怀里都要揣着泥塑的小魁星,希望自己能金榜题名。泥玩具做为早期玩具在以前没有其他材料替代时,在全国都十分流行,比如长沙曾经出土一款唐代的鸟形哨,我在南京的博物馆里也见到了类似形象的哨子,形象大小尺寸都十分接近,只是不知道是从哪里发源的。不过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泥人的寸多不大,成人或小孩可以拿在手上的。


  泥人艺术作为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脉络由两大支:即天津泥人和无锡泥人。何斌手下的南京泥人,就是以这两种风格问基础所创造的,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就是:南北皆宜。南京其实本身有本土的泥人,但是就近代南京泥人的存在来说,应该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近代,60年代初,南京的一些文人、画家也参与泥人的制作;进入新时期,泥塑艺人何斌在无锡学习了传统手工艺技艺,吸取了无锡泥人的造型特长,取材于戏曲,年画,民间故事等加以泥塑的手法创作了一些新得泥人品种和样式,同时又有传乘的传统手工艺技法的“手捏戏文”等作品。泥人材料一般采用山上或稻田里地下一米左右的泥,经过粉碎筛选,剔除杂质后浸泡月余,然后捶打,揉搓后才能使用。关于南京的泥料我准备单独写文章研究。


  南京泥人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粗货,多是用石膏模翻制泥坯,阴干后描绘上彩可以大量生产的泥塑工艺品,如:小花囡,熊猫,十二生肖等观赏品,也有一些泥玩具,如泥哨子,车状元。粗货不是粗制滥造的意思,因为有模具可以大量生产,作品设计都十分生动可爱,大多有吉祥寓意如“团团圆圆”,“和合美美”等口彩好,加上彩绘艺人的细心描绘,装銮的精彩。使得粗货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是民间泥人的主要品种。


  细货,是指根据戏曲人物用手工工艺捏塑成型的小型泥塑小品,如“游园惊梦”,“贵妃醉酒”,“将相和”等;据传始于明朝江南一带戏曲开始流行,当地手艺人用泥人的手法根据戏曲人物的形象捏制造型,并且相互学习讨论技艺,由此这一品种在市面流行开来,主要作为贵重的礼品和观赏品,清朝曾经作为地方贡品上交给皇宫。


  泥塑,一般是指比较大型的泥塑作品,如,寺院里的彩塑神像,博物馆里的装饰雕塑等。早期泥塑大多先以泥塑小稿,这使得大型泥塑或佛造像有了些泥人的影子;或者泥人是从大型泥塑分离出来的也未可而知。不过泥塑艺术中的装銮工艺却是二者共有的装饰技巧。我曾为某博物馆做大型泥塑“葛洪”形象,经金箔贴身后显的金光熠熠的。


  装銮是中国泥塑造型工艺所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法,佛造像艺术传入中国后,东晋时在南京栖霞山一带的文人戴逵父子参与到其中,将泥人中的装銮工艺运用到佛像上,使佛教雕塑逐步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泥人的装饰技巧也由此在民间流行开来。


  民间泥人一直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装饰艺术在民间泥人一直有着很大的分量,加上装銮后的泥人有着花上加花,彩上堆彩的艺术效果。泥人用于装銮的道具大都十分简单,大多是就地取材,根据作品内容用各种材料作成的各种小道具,一般的都是用手头经常有的材料,比方布头,铜丝。如泥娃娃头上戴的花是用纸或毛线做的;身上的垂穗是用细线绕的;也有专门制作的,如人物的胡子,戏曲人物的道具,雨伞,拐杖等;以此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我在学习泥人时亲眼见过老艺人就地取材,用当时的胶卷盒子上的金线装饰戏曲人物的衣服,使得作品显得更加形象饱满,这也是民间泥人的不拘一格的特色吧。


  装銮技法也有一些是不外传的,在当时可能是各家的看门手艺,比方说,民间有个说法叫“吹胡子瞪眼”,泥人里面的装饰胡子是用丝绵做的要想装好后显的挺拔飘逸就需要专门练习吹气,要将丝绵经过吹,拉,挑后变得笔挺的才可以用。我练习过这一技艺,吹的时候不注意的话会吹的线绒乱飞,腮帮子吹疼了也吹不好,后面请教了老师才吹的像样的。当然这是民间艺人在长期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小技巧和经验。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也有用一些较好的材料做的装饰,如,蚕丝,绢花等。我在创作时就曾经和绒花师傅合作,借绒花的表现力做了一些作品,如“哪吒闹海”,“童年的梦”等。装銮不再是泥人的一种装饰技巧,在逐渐变成了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泥人艺术的成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何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