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挖掘出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陶俑、武士佣、高鬓女佣等,都是素胎,其人物造型,面容已经有了地方特色,其造型简练与陕西出土的同一时期彩塑陶佣极其类似。
一、历史: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行貌捏塑了人;“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这样的话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制造者也算是泥塑的祖师了。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泥塑是新石器时代的,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动物捏塑——“家猪”。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中也有捏塑小玩偶,这些还多是素坯没有上彩。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以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历史品种。小型自然俑大量出现,可以想见当时民间童玩的兴盛,;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塑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宋代泥玩称作“土宜”或“土稚”,其中又有“泥孩儿”和“魔合罗”的,这一时期的“泥孩儿”风靡一时。镇江出土的宋代文物中有若干件经低温烧结的泥玩偶,泥玩偶底部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孙荣”的印文。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作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等地。无锡泥人行业至今还保留着完备的泥人工艺,有记载的知名艺人有:丁阿金,蒋子贤,陈毓秀,喻湘涟,王南仙等等。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挖掘出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陶俑、武士佣、高鬓女佣等,都是素胎,其人物造型,面容已经有了地方特色,其造型简练与陕西出土的同一时期彩塑陶佣极其类似,有专家以此推测,南京的陶佣也是经过彩绘的,只是时间削蚀了色彩,这应该是南京最早的彩塑作品了。以后泥塑历史在南京空白了许多年,民国时期,南京的夫子庙出现过一些小泥偶玩具,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的一些文人、画家也曾参与泥人的制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泥塑艺人何斌在无锡学习了传统手工艺技艺,吸取了无锡泥人的造型特长,取材于戏曲,年画,民间故事等,用传统的泥塑的手法创作了一批新的泥人品种和样式。沿袭传统的技艺手法,结合壁画、平面雕塑的创作特点,何斌的泥塑作品表现形式新颖多样,赋以历史题材以新的面貌。同时何斌又创作保留了传统手工艺技法的“手捏戏文”等作品。
本人近年主要作品:
浮雕彩绘:《钟馗》大《欢天喜地》小《欢天喜地》
《门神》
手捏戏文:《钟馗》《游园惊梦》《贵妃醉酒》
《将相和》
彩塑小品:十二生肖、各种熊猫造型、《小花囡》等
二、工具:
泥人的品种不一,工具也稍有区别,大部分仍以手捏、塑为主,辅以不同的工具,所用工具有传统沿袭的,也有实际需要及时制作的,制作素胚时传统工具大致有:
1.笃板拍打泥面,滚整造型及格衣纹
2.木板及小木块拍打泥面
3.小锯弓割拉去除余泥
4.格子大小不一滚整造型及格衣纹花饰等
5.竹签戳小洞
6.镊子装銮时拾取细小的头饰
7.剪刀剪手形及造型
彩绘的泥人上彩时大都使用传统国画工具,现在也有用一些现代工具辅助的,主要工具有:
1.毛笔:大白云小白云:塌底色
狼毫0——3号:开相画衣纹,图案等
2.油画笔:十号一般开坯用
3.颜料:国画颜料水粉丙烯等
三、用土:
南京泥人用土要求较高,需粘性好,可塑性强,干后不开裂、不变形,一般多用地下一米的黏土,南京地区山地较多,可以选山上一米以下,杂质较少的黏土使用,土取回后要经过晒干,粉碎,去杂质,浸泡后在密封保存一段时间等到泥的软硬适中后在用大木锤捶打,然后才能使用;也可以购买无锡宜兴等地加工好的泥,泥土在用前还需要经过揉搓使其更适于造型需要。
四、工序:
泥人大致分为粗货,细货,和泥塑三大类,工序分别如下:
粗货素坯
1、造型粗货大多形体较小,一般在一米以下。多是用石膏模翻制泥坯,阴干后描绘上彩可以大量生产的泥塑工艺品。造型时要求为彩绘留有余地的,不能有太多的衣纹、凹陷等影响彩绘运笔的地方,因此大多造型浑圆,结构简练生动。口诀“搭搭满,细细减,去中心化边口,以一当十留弯头”。指造型时用泥量要足,然后在细细的减去多余的泥,衣纹处理上领口袖口要尽量简化,关节处衣纹要少,只在关节处留一两条就够了。
2、制模将捏塑好的泥塑作品制成石膏模具,要求模具结实耐用,印坯时能顺利脱模,早先也用泥模和陶模,因为容易损坏和不方便使用而逐步淘汰。
3、印坯将揉捏好的泥料填压进模具中,小型的泥塑多半是印实心的,而稍大一点的(大多在5CM以上)是印空心的,印坯时要求按压要到位,脱模后坯子不能有变形,沙洞的现象,空心的坯子不能有裂缝和塌陷。
4、修坯刮去接缝出多余的泥,填平小裂缝,补足印制不足的部分,将坯子整修平整光滑,不能破坏和改变原有的造型。
5、揩坯用湿布将坯子揩两到三遍,使坯子干净整洁,便于下一步的上色工作。
粗货上彩
1、丝绵纸拆糊用丝绵纸将泥坯上的小裂缝糊上。
2、涂底色将揩好的泥坯拓上底色白色,一般要三到四便。
3、开相将人物的容相画出,要求开的眉清目秀,活泼逼真,能根据不同人物画出不同的容相。
4、彩绘其余部分要求“直线要直,曲线要活”,彩绘时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色彩搭配上要注意“清,新,齐,暴”,是指用色要纯,明度要强,笔法整齐,色彩对比强烈。
细货
细货是指根据戏曲人物用手工工艺捏塑成型的小型泥塑小品,又称“手捏戏文”,手捏戏文根据制作方法分为“捏段镶手”和“印段镶手”。捏段镶手除了头部用模具印制外其手和身都是捏出来的,印段镶手则是头部和身段都是印制的,只有手和道具是捏制的。捏塑造型时要求“从下到上”“从里到外”依据不同的造型使用不同的手法。手捏戏文的造型有一套娴熟的手法,经过喻湘涟的归纳有“捏塑十八法”,分别有:印.搓.捺.摘.捏.推.拉.扳.剪.包.镶.拍.格.滚.撸.挑.捻.搓。根据不同的运用分别用手和工具来完成。
彩绘:
手捏戏文的手捏成型和彩绘装饰是相辅相成,相得一彰的,而色彩上,惠山泥人的手捏戏文也与北方泥人有很大的区别,它有一完整的表现方法,惠山传统彩绘中四字诀“清,新,齐,爆”。
清:是指清爽,干净,在画的过程中保持清洁,用色要纯。“红要红的艳”,“黄要黄的鲜”,“蓝要蓝的纯”,“白要白的净”要保持色彩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笔干净,不拖沓。
新:是抓住人的第一印象,色彩要鲜艳,明快醒目,要“落台鲜”,不要“落台焉”。一个泥人作品常常要做数十套,放在一起满台泥人鲜明光亮,使人喜欢。
齐:是笔法整齐,“直线要直,曲线要活,线界要清晰”,“落笔如飞,用笔均匀”,图案文样疏密的当,简洁得体。
暴:用色强烈,泥人本身体积小,泥胚结构起伏变化不大,因此色彩要大胆强烈,或原色对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手捏戏文不是追求舞台形象的酷似,而是要达意,是强调意境,情节。在总结彩绘经验中,经过王南仙的归纳有“彩绘七法”,是:拓.涂.勾.点.掸.晕.刷。
装銮
装銮是中国泥塑造型工艺所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法,根据作品内容用各种材料做成的各种小道具,大多是就地取材,如泥娃娃头上戴的花是用纸或毛线做的;身上的垂穗是用细线绕的;也有专门制作的,如戏文中人物的胡子等;以此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东晋时雕塑开始兴起,当时的文人戴逵父子参与到其中,将泥人中的装銮工艺运用到佛像上,使佛教雕塑取得很大成就,逐步走上民族化的道路。
泥塑:泥塑一般是指比较大型的泥塑作品,造型时同样要注意为彩绘留有空间,不能向西方雕塑那样完全表现细节,通常在做大型作品时都会做一些小的泥稿。大致的工序有:
1、起小稿:根据作品内容做一些小稿以确定比例,动态等
2、打木架根据所造形体大小及动态打木架,不仅要结实牢固而且要注意木架不能在造型完成后露在外面,要为上泥留有余地。要在木架上缠绕草绳,起固定泥料的作用。
3、上粗泥用较粗的泥起大形,上泥时要将木架全部包住但要为上细泥留有余地。
4、细泥造型用较细的泥上足、上满,然后在根据造型细细的减少泥土。
5、平整表面用牛角,石头等做成的工具压平、修光表面
6、上色泥塑的上色工序和粗货大致相同,也有在造型表面贴金的,如佛像等。还有在表面用立德粉堆出图案,上彩或贴金后有立体的效果。
7、装銮
作者:何斌
200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