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民间剪纸走向学校,是我们教学改革和非遗传承的新课题。在学校开展剪纸教学,能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增加民俗传统的普及和传播,民间艺人利用课堂培养孩子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了解民俗,全面普及,重点提高,让剪纸艺术得以不断发展
关键词:剪纸校园,素质快乐美感环境实质创新科学提高发展
民间剪纸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和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传统倍受冲击的时代,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当务之急,而利用学校进行民间剪纸的传承和非遗保护,更成为传统文化守护的重要课题。
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学校培养着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培养出人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和从事工作的技能,同时在他们身上还必须注入我们民族精神的DNA,来作为热爱祖国发扬母亲文化的具体表现。近年来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中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民间艺术逐步淡出人民的视线。要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记忆,我们必须从子孙抓起。
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这个角度看,剪纸艺术同样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下降,而剪纸正好能锻炼提高人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它能培养学生的专心、细心、恒心、耐心,信心以及学生自身的概括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对孩子真、善、美的性格培养,快捷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至关重要。
培养情感,寓教于乐。我们的前辈在孩提时代,就接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愉悦中学习剪纸,并通过剪纸学习到里面所包含的众多吉祥美好的民俗文化元素。在不断的学习制作中培养出浓厚的艺术情趣,并利用剪纸这个文化载体,加深了人们对家庭、对家乡、对国家的情感。剪纸是快乐的艺术,初学者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剪纸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反复的临摹和制作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现代玩具、游戏对孩子的诱或特别多,极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而我们必须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克服呆板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兴趣。今年江苏放肓厅禁止幼儿园教拼音和汉字,这也形成幼儿学剪纸的良好契机。
培养美感;观念认同。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民俗理念中,剪纸就代表了吉祥、喜庆,并逐步形成了一种象征符号。人们看到了剪纸就能感受到节日喜庆祥和的气息,情不自禁地形成欢乐热闹的气氛。剪纸还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能将全世界的华人的脉搏仅仅连在一起。而我们的孩子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就少了这种感悟,这就需要我们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剪纸艺术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营造环境,耳濡目染。我们在学校的环境布置中,应充分考虑到民间剪纸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校园、教室、黑板报、学习园地、玻璃窗户等地方用剪纸作品来装饰,并以展览、交流、比赛的形式搭建一个平台。提高人们对剪纸的感情,感受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在学习中多鼓励、多表扬、多展示优秀作品,把他们好的学习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生的学习中。我们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手段营造出一个更利于民间艺术发展的氛围和良好环境。脚踏实地的继承、发展、传播民间艺术。让孩小们了解:学会剪纸就多掌握了一份人与人交流,乃国与国交流的过硬本领。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制成生日卡贺年卡,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剪纸作品勤工俭学。
学习民俗,领悟实质。学习剪纸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习民间艺术的实质和内涵,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剪纸的技法和图案,而且要发掘掌握民间艺术的本质内容。民间剪纸利用了大量的民间吉祥元素来表达思想。图案构思中采用谐音、比喻、象征、拟人等方法,它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剪纸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多彩。优秀的剪纸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具有五千年万史文化沉淀。但现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俗知识几乎断了三代人,小孩不懂,小孩的爸爸妈妈不懂,小孩的爷爷奶奶也不一定懂。因此我们首先教育学生掌握民间民俗的基础知识,解读民间剪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为自己的创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避免简单枯燥的临摹和制作。同时也为今后的中国文化交流扫除障碍。比如解读“牡丹花蝶”剪纸,中西文化就有朋显差异,西方人从图案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和蝴蝶,而中国人则会从其中读出许多:1,富贵无敌,牡丹象征富贵,蝴蝶谐音;2,蝶恋花,蝶与花相互依存,缺一不可:3,耄耋长寿,蝶与耋音同,因而表示长寿之意。而这些就是人们幸福的根源。
反复临摹,提倡创新。剪纸的初期学习是一个临摹的过程,而进行剪纸创作则是一个飞跃,一个提高,也是一个最艰难的工作。民间民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剪纸就是我们的前辈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解读民间艺术,在学习中勇于创新。原生态的剪纸我们要去学,创新剪纸我们也要去做,因为我们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文化,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美术功底也是我们的前人所没有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创作出适应现代生活、适应现代社会的作品,将传统艺术赋予新的内涵。
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背景,造就出不同风格的剪纸。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同样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法进行教学。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题材,也会给剪纸学习增添不同的乐趣。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来教学。逐步形成特色教育。在教授基础知识后可多进行命题练习,放开手脚让学生各自练习作品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年年有魚”一课,先弄清年年有鱼这幅一剪纸的民俗知识,和使用常识,学习魚类的各种造型,再学习与鱼相关联的各种元素,最后让学生自己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老师再逐一评点其优缺点,给出具体建议,再让学生重新制作,这样学生在设计构思和制作技巧上都得到提高。从给学生们“鱼”到给学生们“渔”。
浓缩精华,科学教学。在剪纸的学习中我们除了热情和执着,还需要讲究科学。传统剪纸学习模式中,反复临摹、长期磨练是个关键,许多人走了许多弯路后才会有所觉悟。它是一门手艺。而手艺则需要相当时间来掌握和提高的,我们的学生是以学习基础功课为主的,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民间剪纸并不现实。因此就需要我们民间剪纸艺人在教学准备中做好工作。首先,发掘、筛选、整理出优秀的作品,找出构思设计制作等各环节容易出错的地方,制订出方便、快捷、可靠的教学方案。总结出先进的剪纸制作经验,有理论有表演有指导,使剪纸教育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教育。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结合游戏来教剪纸,让小朋友在启蒙教育中学习色彩、学习图案、学习动脑动手能力。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体味玩的乐趣;小学生注重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图案的构成变化和剪纸的技法技能。逐步通过学习临摹,掌握剪纸的基础方法;中学生需要充分了解民俗符号的各种信息,在学习临摹的同时向创作方面发展。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同时,多创造出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优秀作品;大学生则着重弘扬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剪纸艺术,全面学习民俗知识,系统研究传统文化。这样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的更多的承担起继承、发扬、挖掘、保护传统艺术的重担。
全面普及,重点提高。在民间剪纸的教学中,我们要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全面系统的,细致耐心的进行剪纸艺术的辅导,积极推广传统民俗知识。然后在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培养一些优秀苗子,进行专门辅导、重点教育。可在中小学校和高校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让一部分有悟性的、有兴趣的、有潜力的学生,学多一点、学好一点、学精一点。这也是非遗传承的良好途径。
适者生存,谋求发展。学习民间剪纸艺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社会,用于社会,让传统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延续而不断发展。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为学剪纸而学剪纸,而必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剪纸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适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传统艺术赋予新的生命。让民间艺术成为活的艺术,永远不死的艺术。我们可以将剪纸图案剪纸元素延伸到各个领域,如剪纸雕塑,剪纸服装,剪纸家饰等,我们要摒弃传统剪纸中的迷信思想和与现行法律不符的部分。让这项活了两千多年的艺术更健康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一些有成就的手工艺人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寻觅、发现淹没在生活中的,还不被人重视的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掸去历史的尘埃,做好民间艺术的守护神。
我们尽可能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帮助提高民间艺术学习的效率,如我们可以电脑复印代替烟熏、晒图的方式来复制图案,可以用电脑系统、摄像设备来保存、整理、编辑民间剪纸资料。用幻灯技术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到剪纸过程的细节。用光盘录制更多的教材和现场表演来服务于课堂教育。
我们坚信在广大民间艺人、广大师生和广大立志与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人们的不懈努力下,传统的剪纸艺术将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直至永远!
作者简介:陈耀,男,1962年11月6日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