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阴阳与紫砂的创作

[日期:2019-07-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在紫砂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紫砂的创新设计相结合,成为了紫砂壶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式。将传统《易学》文化与紫砂壶相结合,在设计外观上加以大胆创新,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好的以紫砂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易学,点滴,无形,无心,紫砂

  《易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的阴阳辩证观,言简意赅,深邃莫测。象征易学主导观念的阴阳鱼太极图,黑白参半,对应环绕。外线是360°周正的圆。既指正太极本体又显示阴阳不息,永久旋转,表达最原初,最一般的哲学原理,揭示了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和生息足迹。充满着平面运动和时空运动的宇宙大规律。

  探讨《易学》的阴阳与紫砂艺术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有关“阴阳”的内涵。“易”学在荀子《乐论》中有“移风易俗”之语。这个“易”就是改变的意思。周易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这个变化的动力就是阴阳互动。即阴与阳的变化矛盾运动。事物的生机和活力。自然界的阴晴、旱涝季节的更替,包括天气的热冷暖寒,都取决于阴阳对应的运动转化,相融相生。所以“一阴一阳为之道”得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周易》的阴阳辩证论(或者称为说法)彰显了先秦道学家的根本的哲学思想和理念,对中国传统、朴质的紫砂工艺的审美理念产生了主导性的深刻影响,成为了构建紫砂工艺美学理论的源泉和基础。

  紫砂工艺是以砂壶为载体的线条以致造型的艺术,因而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和变的特征。而《易学》具有无限的认识和思维的涵盖性。紫砂业人在工艺实践中,观照、深研易学原理,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完全可以创作出千变万化的富有艺术内涵的作品来。这也是我从事紫砂工艺几十年一点真切的感受。

  从业之初,凭着对紫砂工艺的痴迷之情,在泥料的选配,工具的讲究,制作的精到,形体的精准,以及整个壶体的美观,付出了全身心的精力。但这还是艺术道路的初级阶段,还只是在“器”上花费精力。对传统作品的察研、仿制只能说是如书法家的临习阶段,你做得再好也是沿着前人的足迹走路。即便是达到乱真,也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最多是算一个前人的“好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充其量只能是个紫砂匠人。我深感内愧。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钻研《周易》,翻阅历史书籍,尽管像跟着古人在云雾中登山的一样模糊艰难,久而久之,俯昂天地之间,观察万物之异,历春夏秋冬,走东西南北感觉到天地乾坤有形无形地包含和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如有山必有水,有黑必有白,有大必有小,有短必有长,有圆必有方,有虚必有实等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对立统的万事万物构成了一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正如苏东坡先生所说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我虽没有“神通”,但是眼界开阔了,心中的块垒畅通了,心智开窍了。逐渐地由壶内功夫,进入了由壶外文化引领壶艺的另一个阶段。

  几年前,我创作了一件以“阴阳”为题材的《点滴》壶。作品的球体为壶身,以圆线曲线为特征。把以八卦图形的阳鱼为形,以阴鱼的虚空间为把的空间实中含虚,虚以对实。嘴的圆球体阴阳象征着世界万物运动永无止休。回转循环的规律与把大小得体。壶盖用几条凹凸圆线装饰的用水滴为形,壶盖的圆线如水滴掉进水中出现的涟漪。随着壶盖的伞盖形扩大轻轻荡漾。在泡茶时,手握壶把,有手握乾坤之意。阴阳是平衡关系也是对立统的一关系。整个壶形,线条流畅,四通八达,上下衔接流转吻合,通体圆浑,无始无终。是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更具文化内涵的紫砂作品。赢得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受众的肯定。

  我在几年前又创作了一把“无形”壶。以日、月天地宇宙三物为题材,以佛家思想为引领的圆为形,曲线、弧线为表现主体,气势宏大,寓意较深,阴阳兼备是一件让文心墨客落眼定睛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臆想之外”的作品。

  壶身提梁,壶底为同一条垂线上的三个不同半径圆或弧线的阴阳组合。壶体是一个象征地球的圆球体。底座是小于壶体半径的圆的一部分,属于阴虚部分从制壶角度看,提升了壶的稳定性。提梁攀以大于壶体半径的大半圆为形体,以十八粒等公差的由大到小左右九粒对称排列的佛珠为把手。给人一种佛光普照天地日月的遐想。细品这件作品又有人以天文现象来欣赏和解读。当太阳地球月亮运行到一条直线,地球遮挡了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使月亮出现了阴影,这就是壶底的虚缺空间。这个阴影有多大,可以展到画外,而因紫砂作品完美的需要以一条直线截取画外之画壶外之形。壶纽,以佛家木鱼为型,以弧线,曲线写实性的手法,精妙地塑造出来。不仅为此件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形体精美,沏泡时手感极好,平视实中见虚,俯察则洞天一孔,风趣、悠然,真能生出离别红尘,皈依入门的空想。壶嘴以三粒佛珠错位叠成三弯形,这样的创意和制作既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手段更增加壶的整体线条的变化。它内线(壶的嘴孔)是曲线形,外限还是周正的圆线条。实在是“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创作思维上符合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整体作品大气空灵张力十足。线条组合环环相接,相辅相成,对立成趣。

  对紫砂壶创作虚实来说,传统的手法是体实,附件虚,这既是沏泡实用的需要也符合虚实对立,阴阳兼备之道。那么如何增加它们的变化频率,既符合艺术的一般规律又能表现作者的创作新意。让壶友受众的眼球震动和心灵震撼。这不是一个形体的变化问题,更需要创作理念的正确指引。最近创作《无心壶》更是一例。

  “心”对于文化不是指人身的内脏,而是思想境界,如“赤子之心”、“报国之心”、“私心”、“黑心”前组为褒义词,后组贬义词。但是人生于世,不可能没有私心。但是那些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顾个人安危的革命先辈,他们就没有私心。那些将自己几十年积淀的资金捐献给贫困的人,为发展国防科技默默无闻拼搏到最后的人,他们就是没有私心。他们那坦荡真诚的心,透明,洁静,光亮,高雅,这是一颗公心。从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一点私心。这些国家的精英,人民的卫士,民族的脊梁的“无心”之心激励和鞭策着我的思想和行为,更激发了我创作《无心壶》热情。这既是一种创意的渊由,又是《易学》对立统一,阴阳强化在紫砂上的尝试。而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蠢蠢之事。

  这件《无心壶》作品,以传统的高方壶为素材,在创作中,线条以圆寓方,端庄挺俊中融入圆角。表现了智圆行方的人文理念,壶身以偌大的圆孔贯通壶体,让本来密不透风壶身玲珑剔穿,别开一派洞天。像坠道穿山,幽境通天的痛快和明亮的快感。把原来敦实的方壶,调整为虚实对应的方圆对立统一的新作。壶友们细品此作他们实在地点评道:“一眼看穿壶体,知道你是个无私心,求公心的人。”佛家道生大师为《无心壶》题款:“壶中藏乾坤,心空容天地。”

  遥想紫砂业的漫长历史,以苏轼的“山似蜀泥可琢,此间乐”到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鸿寿的“曼生十八式”,又陈寿珍的掇球壶,顾景舟的一系列传世作品真可谓“光灿灿艺耀后代,火熊熊薪传千秋”。想当年我们的古圣前贤们,经受着生活的艰辛,民族的危难,在万分艰难中都能创作出历史不衰的经典之作。这是前人对我们恩赐,也是当代紫砂业人的福气。

  紫砂工艺是器形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无源没有流,无根不存枝,只有源远流长的大文化才能引领和提升我们的紫砂文化。而大文化的“四梁八柱”就是被尊为十三经之首的《易经》即易学。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无不涵盖和渗透着易学这个最大的古典哲学的原理。用它来引领每一门具体的学科,包括我们从事的紫砂工艺美术学,我们就有了创新的最高学问。自然这是一门简朴深奥的国学,非浅尝辄止,就能入室登堂,我将以更大精力投入其中。并与同道切磋互补,提升和开阔自己的文化視眼,努力学习书画等方面的美学理论。整体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以此来提高和加重每件作品的艺术份量。这是我当前的最重大的深题。我想传统文化的阳光和雨露一定能滋润我们紫砂艺术的鲜花。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紫砂行业已经以私家作坊,乡里谋生到展厅效果的社会效果。紫砂壶逐步走向了整个中国甚至世界,迎来了这个行业的最佳时期。业内人也以为求升谋斗艰辛劳作成了不愁衣食,物质优裕的富户。与紫砂业同步,我们也以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了雨鬓染霜的中年人。欣览祖国,反思人生。我想到先贤程寿珍在清末民初帝国列强瓜分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一九一四年,他的掇球壶都能获得金奖,成为圆壶的代表之作。

  遥想紫砂历史,业内古人已经为紫砂艺术开辟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这条艺术之路必须继续延伸,代代相传,越拓越宽,越走越广。这既是各级政府的要求,也是行业协会的时代任务。我应该“尺璧非宝,寸阴时竟”,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不为碎事繁语的无聊人。避平俗,轻功利,离浮躁,甘寂寞。不以市场经济的现状所懈怠,不让低俗的数量代质量,以大文化引领紫砂之作。以作品的艺术价值为唯一标准,让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壶友察之心悦,受之无悔。同时广交壶友,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毫不保守把自己学识好实践经验传授给新一代。当然任何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如果说历代紫砂先辈是照亮紫砂艺术之践的盏盏明灯。那么我甘愿作今朝同业路上放出微弱之光的流萤。

作者简介:史银之,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