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馆学术价值

[日期:2019-07-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美术馆,直译为Art Museum或者Museum of Art,也就是指艺术博物馆--中国一直沿袭着建立于1929年的国立中国美术馆之“美术馆”来称呼“艺术博物馆”——正如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个细分。

一、从美术馆的定义说起

二、美术馆的学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美术馆应如何建设学术系统

一、从美术馆的定义说起

如今,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带动下,博物馆经营的体制与形态、运作的内容及方向已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内涵、功能、期待随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艺术博物馆--美术馆正如艺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艺术博物馆更加紧密地与纷繁的当代社会时空相链接,作为“教育的场所、灵感的源泉、人们娱乐、反思和创造奇迹的地方”艺术博物馆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艺术生态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当代艺术。

二、美术馆的学术建设的重要意义

艺术是人类文化构成中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艺术史是整个社会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处在时代发展的思想前沿,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的学术建设,正是包含——或者某种意义上重合于美术馆智识生产的过程。

学术建设渗透于艺术典藏、展示、教育、研究、体验等每一个美术内容项目的细节之中;与社会实践、社会思潮紧密交织,“生成展示某个艺术家或某种文明最高质量的作品”,“为观众提供卓越的精神价值”,使美术馆成为一个追究文化、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

在今天这个资讯化的时代,有太多的话题可以研讨,有足够的主题可以策划,有充分的资源可供选择。美术馆自身学术定位与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就在于其选择是否具备独到的思想深度、独特的文化洞察力、独立的学术理念。在此基础上,一套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学术机制是确保美术馆学术地位的关键。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悠久的传统与文明历经“五四”革新、“文革”颠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界、思想界、艺术界百年的“现代理想与现代情结”得以“井喷式”爆发。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传承、融合与转型,当代文化如何体现原创特色,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如何形成新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

为此,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就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得到凸显。美术馆明确的学术定位,亦即明确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既可以积极、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在一个复杂的文化空间中,建设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概念;还要把中国艺术品做有效地组织,通过学术层面对国际产生影响,在全球艺术框架中展示中国当代的文化特质,为多元化的当代国际艺术提供有经验的价值。

任何主观上将美术馆工具化的定性都将从根本上摧毁美术馆的智识生产——学术建设。即使是从利用的有效性来说,对美术馆“智识生产”的运用原则应该建立在美术馆独立、民主、中立的基本属性上。

美术馆的公信力,正是因为美术馆的活动都是基于基于平等、文明、公正的学术研究的结果。这是美术馆的学术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三、美术馆应如何建设学术机制

1. 美术馆的学术机制和学术架构

所谓美术馆的学术机制,是为了保证美术馆学术定位与学术立场而制定的、指导美术馆学术架构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决策系统。学术委员会是其最高机构。

美术馆的学术架构分为典藏、教育、展览、学术研究四个部分,这也是美术馆的四个传统功能。

2.民主学术机制

民主的学术机制是要在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基础上,在典藏、教育、展览、学术研究四个层面,从项目的计划、论证、确立到项目实施、成效评估的每个环节,形成一套学术通过程序,将学术委员会的意见作为必要条件之一。

民主的学术机制还要求美术馆根据自身的定位与研究方向选择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专家,充分体现美术馆的民主性、权威性、专业性与广泛性。今天的美术馆大都具备学术委员会,这在形式上表明大家都认识到了学术尖端作为美术馆“门面”的重要性。

然而,几乎所有中国美术馆的学术委员会名单大都基本相同。这个现象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机制在中国的美术馆中间远未实施。如果说,典藏是美术馆的心脏,教育是美术馆的灵魂,展览是美术馆的肢体,学术研究则是美术馆的血脉。维持健康的美术馆肌体,缺一不可。而学术机制,相当于是美术馆的神经系统。学术委员会则是脑中枢神经,指挥着整个美术馆学术架构的运转。

总之,美术馆要坚持学术鉴别,经过学术的过滤,把真正优秀的作品变成自己的典藏;以各种意义深远的主题组织优秀作品的展览、教育与研究;补充、影响、提升艺术专业系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质量;把艺术放到公共的系统中了解其价值,将艺术系统地带到大众身边,造福最广大的公众。这是美术馆的学术性、公共性,也是美术馆的优势与存在意义。

3.美术馆的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造血系统,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是贯彻美术馆各项工作的中心思想。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不仅呈现出一个美术馆的品质与方向,其明确的学术指导性、权威性、公信力,是全社会的艺术标杆,其目的在于承前启后,推动当代审美的发展。学术研究同时有益于引导推动艺术家、画廊业、艺术传播媒体、收藏家以及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对营造更加良好的艺术生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当代创作的关注,是全球美术馆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往的国际美术馆系统更多地倾向于回顾和总结式的研究角度。这种态度更多地把美术馆定位在殿堂与神庙的地位上,对进入美术馆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要求异常苛刻。从1940年代中期以后,综合材料、装置、录像等新艺术品种在众多另类空间里的兴起改变了美术馆惟我独尊的地位(以1990年代以来越来越声势浩大的双年展、艺博会为代表),美术馆的关注目光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投注到当代人的创作思潮上来。美术馆不仅仅只是回顾者与总结者,部分的实验性与前瞻功能也成为美术馆的使命之一。

对于中国的美术馆同仁尤其是民营美术馆同仁而言,关注当代是无选之选。首先赤手空拳、毫无家底的民营美术馆,极少具备丰厚的古典艺术、甚至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收藏,这一课要补起来所耗巨大,非一时之功;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迅速发展演变的格局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学术地位、商业价值已得到一些认可,国家对当代艺术的态度也日趋明朗,美术馆与当代艺术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关系。

目前混沌不清的艺术现象也许正是当代美术馆们学术建树的一个好机会。美术馆非营利机构的学术研究取向,可培养公正、公平的国内艺术评论家,促使艺术工作者的省思,发挥更大的潜能。组织专业的美术学术专家,整理、归纳、分析中国艺术诸多的丰富面貌,把专业的知识分析给公众,建立公众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享受,使美术生态环境趋向健全,是艺术界同仁应该并且值得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意强 《美术博物馆学导论》 [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 张子康、罗怡.《美术馆》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 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 [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4. 王璜生.《大学与美术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艺术性》 [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陈天夏先生,1992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启东,2011 年开始参与并从事工艺美术展览行业,共参加了八届省工美的艺博杯展览、三届的徐州文博会招商招展及展示设计与执行工作、第四届的东方工艺美术博览会以及其他的一些展览展示工程及活动策划,现为江苏美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招商经理及执行总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