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发展与艺术特征

[日期:2019-07-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苏绣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图案精美,做工细致,针线活泼,色彩典雅,因此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从苏绣的物质基础,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对苏绣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苏绣 历史发展 艺术特征


  几千年来,中国刺绣艺术以其精致优雅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工艺而闻名。作为四中著名刺绣之首,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方面,除了刺绣艺术的一些拱形之外,刺绣艺术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苏绣艺术的独特风格。


  一、苏绣的起源和发展之物质基础


  苏绣”是苏州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地区。史书上记载,根据7000多年前的历史书籍,吴地人开始使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纺线和织布的方法。吴越地区的人们有一个习俗是断发文身,后来文身的习俗慢慢地从在身上纹刻花纹演变成在衣服上绣制花纹,刺绣的工艺也就从那时产生了。


  在春秋时期,吴地地区的先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用刺绣来装饰服饰了。三国时期,吴地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极大地促进了刺绣的发展,许多有名的刺绣工匠慢慢出现。宋代,苏州地区的桑蚕业、纺织业也开始飞速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日益昌盛,开始出现了画绣合璧的刺绣技艺,从此,苏州刺绣艺术的声誉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明朝初期,江南已成为丝绸业的中心。刺绣艺术家用生动的画作作为手稿,“用针作画”,刺绣作品光滑流畅,栩栩如生。在针法、用色等方面逐渐自成体。在清代,苏绣的风格更加完美,色彩和谐,针法均匀,皇家御绣大都来自苏绣艺术家的手。民间刺绣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数千年以来,苏州地区的刺绣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不断发展,是他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密不可分。首先,在封建社会中,王室贵族对苏绣物品的巨大需求是促进苏州刺绣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南宋以后,丝绸工业的中心逐渐向南移动,苏州,杭州,成都的绫锦院成立,以满足皇家贵族的刺绣需求。清朝以后,丝绸业的中心在南京、苏州和杭州成立。其次,在明清阶段,江南的经济日益昌盛,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古朴节俭的社会风俗慢慢转向追求奢华,这种社会氛围已经从贵族的行列慢慢蔓延到小家庭。小家庭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当时很多苏州地区的小户人家甚至会去贷钱去购买金银,非常奢华。在服装和服饰上,存在着“僭礼逾制”的现象,这与奢侈竞争的时尚有关。


  再次,绘画艺术的参与也促进了刺绣艺术的发展。许多画家参与了刺绣图纸的设计工作,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并制作了许多装饰性刺绣的杰作。此外,大量的日用品和刺绣产品需求量,使得苏州市出现了许多经营刺绣的商店,这些商店将苏绣作为商品出售给全国乃至国外,使吴地出现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景象。


  二、苏绣的种类与艺术特色


  苏绣的种类非常丰富,从苏绣的发展过程里看,苏绣贯穿于宫廷贵族、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等各个阶层,展现出了不同的趣味与艺术语言。闺阁绣是上层社会的名媛们寄托情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在艺术特征上强调画绣合璧,更加注重的是绣品的欣赏性;民间实用绣一般是普通家庭的女性谋生的一种手段,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宫廷绣为了来满足皇室的奢靡生活,巩固中央政权的需要,他从选材到刺绣无不体现出精美华贵,充分反映了皇室的奢靡生活。


  苏绣刺绣精美,花纹美观,色泽优雅,针法整齐,丝绸均匀光亮,绣花优雅美观。有齐针,套针,施针,乱针,打子,平金,滚针等数十针种针法。不同的针法用来表现不同的对象,使其达到“扁平,均匀,细腻,致密,均匀,光滑,和谐,轻盈”的艺术效果。


  苏绣对色彩和针法有很高的要求。绘画的颜色经常需要改变很多,艺术家在长期练习中探索并创造出“劈丝拼色”的技巧。这种技术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色彩,还展示了不同图像的纹理和内部结构。苏州刺绣的表现往往以鸟,兽,花,风景,人物,人物等为主,还有一些装饰图案,其中包含节日,长寿和吉祥的意义。


  近代以来,苏绣在表演技巧上不断创新,其艺术特色更加鲜明。清末民初,西学派逐渐演变,有名的苏绣大师沈寿表达了西方写实表现手法,创作了以人物肖像为主题的仿真刺绣。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的特点是针法多变和立体感强,他在意大利都郎万国制造工艺赛会获得了大奖。


  双面绣是苏州刺绣艺术的代表品种之一。在宋代,有双面刺绣的出现,清代的双面刺绣日益成熟,许多穿时间做依然存在。双面绣可以在同一块底材料的两侧绣相同的轮廓和不同的图像。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技术和难度非常高。绣花面细腻整洁,针头不露,双面色泽鲜明。


  乱针绣是由著名艺术家杨守玉在20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由几位女弟子完成的。他们在传统刺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变了原有的规则,以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交又线条,分层加色的技法来表现对象,用这种技法绣出的作品看上去似乱非乱,乱中有序,画面整体和谐,具有很大的魅力。乱针绣刺绣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刺绣的固定方案,为苏州刺绣艺术的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成为苏州刺绣的另一大特色。


  三、现代苏绣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双面绣“七彩牡丹”问世。这些新的作品都推动了苏绣的发展。不仅以双面刺绣的形式成为苏州刺绣艺术鉴赏的代表,也是先后出现的“小猫”,“金鱼”和“白孔雀”成为苏绣的经典主题。“白孔雀”的画家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邵青,他为苏绣艺术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中国刺绣美术馆馆长黄小杰女士介绍,198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创作的苏州刺绣作品数量达到5329件,产值1312万元。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绣被80多位外国领导人作为国家礼品。通过大量刺绣产品和艺术品的产出,以及对外宣传,苏州刺绣艺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后,苏绣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升级的新时期,在产业规模,艺术创新,技术发展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名副其实的成为当代中国“四大名家刺绣”中最具活力的成员。


  苏州刺绣艺术是苏州刺绣艺术家世世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通过对苏州刺绣发展阶段的研究,发现只有不断的探索,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上不断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才能世世代代流传于世。


  ——————————————————


  参考文献


  [1]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2007年5月版


  [2]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3]林锡旦《苏州漫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4]柳炳元《苏州图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郁丽芳,1966年出生于苏州镇湖,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郁丽芳自幼爱好学习刺绣,1982年接受再教育开始专业学习研究刺绣技艺,1987年加入苏州刺绣研究所拜师徐志慧,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和钻研掌握各种刺绣针法:乱针绣、平绣、平乱结合等,擅长绣人物肖像双面绣,动物、风景、油画等题材的绣制。1999年被评为助理工艺师,同年获得吴县市工艺美术学会颁发“中级工艺美术师”证书。2008年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历年来《齐白石肖像》、《雄狮》、《水果花篮》《蒙娜丽莎》《圣母》等诸多作品获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