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运河文化之非遗传承——苏作工艺的使命

[日期:2019-07-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作工艺是运河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感悟和创作才能练就的,发展苏作工艺也是新时期苏作工匠的使命,唯有将苏作工艺继续发展下去,才能做到传承。本文从保护、发展和创新三方面,浅谈在新时期苏作工艺的使命。


  关键词:苏作工艺 非遗传承 工艺美术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贯通着南北地域,是连接南北的大动脉,同时也联通了古今文化历史,对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运河流经过多个省份和直辖市,连接着多地的文化,也使得这些文化代代传承,发展至今。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一种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统一性和开放性,京杭大运河纵贯苏州地区南北,作为大运河流经之地,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苏州从明到清始终是江南经济重镇,人杰地灵,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很多文人不但参与工艺品的款式设计,还亲自动手制作,使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带来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


  苏作工艺是运河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苏作工艺项目列入的就有苏绣、缂丝、桃花坞木刻年画、剧装戏具、宋锦、明式家具、苏扇、御窑金砖、核雕、玉雕、石雕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对于运河文化的非遗传承,本文从保护、发展和创新三方面,浅谈在新时期苏作工艺的使命。


  一、保护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保护,保护的是无形的技艺,但技艺可以带来更多的工艺品实体,唯有将苏作工艺保护并传承下去,才能让苏作工艺品能不断被创作出来。


  苏作工艺美术的门类众多,精彩纷呈。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下,保护组织机构相继成立,并保护专项资金的落实,保护这些门类的工艺能被扶持、后继有人,同时由一些专家团队制定了相关苏作技艺的保护发展规划,例如苏作家具、刺绣、核雕等,系统挖掘、搜集整理了这些苏作工艺的史料和制作技艺的演变过程,并汇编成册以供我们后人学习、传承苏作技艺。对工艺的保护是苏作工艺重要的使命,唯有对苏作工艺的活态保护,才能使苏作工艺继续在运河文化中继续发光发热。


  二、发展


  国家和省相继颁布了相关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加强对非遗技艺的保护的传承,但对苏作工艺的保护既要有政府部门的扶持,也要苏作工匠自身的努力。随着当今文化大发展的趋势,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融入,传统工艺美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因为经济效益低下,一些工艺门类逐渐萎缩,技艺后继无人;另一方面一些工艺品使用机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但批量生产并非手工技艺,脱离了苏作工艺的本质。


  苏作工艺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感悟和创作才能练就的,发展苏作工艺也是新时期苏作工匠的使命,唯有将苏作工艺继续发展下去,才能做到传承。发展不仅仅是用工艺做出实物,更重要的是保持苏作工艺的本质,要考虑到设计和制作的精细。苏作工艺以精湛闻名于世,许多工艺,例如刺绣、苏作家具、核雕、玉雕等,都是小中见大,由细节看整体的,在工艺方面具备传承技艺的规范要求。


  三、创新


  要加强对苏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


  每一个苏作工艺门类都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大多与当时流行的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例如我们会发现苏作家具的明代与清代的风格上具有差别,明代苏作家具风格简洁雅致,而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的苏作家具由于受到当时审美潮流的影响,花纹相比明代较为繁复,但两者在制作技艺上并无差别,形制上也大致相同,仍然都属于苏作家具的范畴。因此,每一个苏作工艺的表现风格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变化,一些门类形成了固定的装饰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作品的样式和风格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又有一些苏作工艺作品往往照搬前人的款式形制,处于一种陷入传统规范的封闭状态,创新变得举步维艰,师古而泥古。


  进入21世纪的苏作技艺不能舍弃创新,传统苏作工艺作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但如果固步自封,则无法在风格趣味方面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而同样的款式频繁投放入市场同样也会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师古”是注重对传统意境的追求,了解苏作文化历史底蕴才是对民族灵魂和时代精神的表达,要做到“师古不泥古”,才能传承苏作工艺。诚然,创新是有风险的,但不应该知难而退而舍弃创新精神,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工艺美术新的活力,运用苏作工艺反映新时代的题材,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内涵,用新的形式表现传统的内容,甚至也可以尝试着运用传统苏作工艺来表现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完成苏作工艺的传承创新的使命,才能保证苏作工艺的活力。


  四、结语


  苏作工艺必须被保护、传承下去,继续保持苏作文化,需要一代代苏作工匠的默默付出,但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赋予苏作工艺新的生命力,完成苏作工艺的使命,将古今运河文化的非遗传承继续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石永民《试论对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代城市,2007年第03期


  2、葛剑雄《大运河历史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刍议》,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02期


  3、朱轩樱《试论苏州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明日风尚,2016年21期


  作者简介:史忠明,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明式苏作家具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百年品牌“明仕阁”掌门人,从事苏作家具的新品研制和复制古代苏作家具,用匠心擦亮品牌,收到了成效,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类展览中获得殊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