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和使用漆。这里的“漆”指的是天然植物漆。从漆树叶化石、漆弓木的出土,说明我国漆器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漆文化从漆树开始,应用十分广泛,且以宗教礼仪的方式广泛地传播。
关键词:漆文化的发展概述,漆文化的应用
千文万华,源远流长的中国漆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的先民们,善于在劳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对自然界赋予的天然材质进行提炼和加工,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漆文化。从器物造型、器物黏结、器物表面涂饰,提升到利益和宗教的层面,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延续至今。
一、漆文化的发展概述
(1)、漆文化的发展期:商、西周、春秋时期
商、西周、春秋时期出现漆和其他多种器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漆的技艺十分复杂考究,胎体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皮胎、编制胎等,纹饰表现形态多样,出现暗黑地朱纹、浅刻、木雕纹饰髹漆的技法,同时嵌入螺钿、绿松石、金、银的材质。
《诗经·周颂》曰:“漆、沮,岐周二水也。”说明漆水是周的发祥之地。漆水的旁边应当有大片的漆树林,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陕西一带,就有漆树的踪迹。孔子的弟子中有漆雕氏,说明当时有与漆相关的世袭职业。《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鞮之山,上多漆木。”《尚书·禹贡》:“衮州,厥贡漆丝。”衮州就是今天山东滋阳西。《周礼》记载:“唯漆林之征,二十而五。”(注1)可见漆树是一种国家重要物资,其税收超过了普通的经济作物。众多文献上提到了漆,漆文化的痕迹早已深深的蕴含于中国传统经典古籍之中。
(2)漆文化的高峰期:战国、秦、汉时期
自商州发展到战国秦汉时期,漆以不仅仅是器物表面的装饰或涂料。此时的漆器和漆的修饰技艺,呈现出繁华兴盛的成熟状态,其产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制作之精良、分布之广泛,都令人叹为观止。漆已经渗透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礼仪、艺术、生活等多个方面。
自春秋时期也贴技术的发展,贴纸工具的普及,提高了各种各样材质器物造型的精细程度与工艺水平。对于漆器制作来说,提高了工作效率、产量和质量。作为日用品的漆器,有体轻、清洁、无异味、抗酸腐、导热性低的特点,较金属器物更便于使用。同时,战国秦汉时期的人们对自然形态的造型,以及当时的意识形态,通过漆器上的纹饰而保留下来,为我们研究此时期人们审美,提供了有利地的研究线索。
汉代初期的漆器形态,进一步发展了战国、秦以来的器物造型和纹饰描绘。湖北出土的大量的漆器,风格更加的规整,器物有模式化的倾向。做到了色剂合理化、生产专业化模式化,分工详细化,器物生活化。
(3)、漆文化的转换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漆文化颇为重要的转换时期。从漆器的制作工艺来看,三国时期胎体上的制作相对粗糙,多用漆灰完善器物造型,同时,更注重表面修饰,绘画性语言极为突出,可谓“轻胎骨,重绘工”。表现的题材十分丰富,多为皇室贵族宫廷生活中宴饮、娱乐、出游、体育等内容,画面场景气势庞大,其中融入了建筑、家具、服饰、饮用器具,记录了当时最繁华奢侈生活特征的画面。同时,那些神禽异兽、吉祥纹样、山川树木、花鸟鱼虫,构成了当时完美的审美追求。此时,由于瓷器的大量烧造,成本较漆器更低廉,因此大量日用品由瓷器来取代。次阶段的漆器,更加倾向于体现漆艺术的表达,在图像上有十分恢弘的作品,放之中国绘画史,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类赋》中记载,王羲之得到友人赠送的绿沉漆笔管的毛笔,认为比金玉雕琢的笔还要名贵。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集会,流觞饮酒,赋诗咏怀,王羲之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兰亭集序》,而所谓流觞,即漆耳杯,因脱胎漆器体轻才可漂浮水上。
四、漆文化的再发展期:隋、唐、五代、宋时期
隋唐之风华美壮丽、大气恢弘。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而成的唐文化无远弗届,对周边的国家影响十分深远。时至今日,日本韩国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唐文化的遗风。
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发展,随着佛经翻译和皇家支持,佛教成为普遍性的宗教崇拜。周边国家及各少数民族聚集于唐朝都市—西安与洛阳,形成了兼容并蓄,多云共存的文化氛围。此时,在南北朝佛造像的基础上,南方脱胎佛像开始盛行。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如来像,是唐代脱胎佛教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五代、两宋时期,发达的手工业和精致细腻的文化风尚,成就了器物端庄典雅的面貌。无论是官营作坊,还是私人手工作坊,出产的漆器都制作考究。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提到开封府有“温州漆器什物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也记载了临安开设有漆行和漆店,如“游家漆铺”,“温州漆铺”等。
宋代时,扬州制漆工艺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五代时期,螺钿平脱工艺在佛教建筑、家具器物上继续广为应用。如扬州的家具屏风镶嵌的螺钿漆器,浙江湖州飞英塔塔壁内发现的螺钿嵌琉璃漆经函。
五代两宋时期,漆器技艺进一步发展。其中,卷木圈叠胎、箍木胎、素漆胎、描金、描金堆漆、戗金、雕漆等工艺尤为突出,对元明的漆器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漆文化的成熟期: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漆文化的成熟期,一是由于官方的管理体系再次达到巅峰,十分完整化系统化,将全国技术水平最高、工艺最精湛的的工匠纳入宫廷管理体系;二是目前出土和传世的最精美最繁琐的漆器,多数出自于宫廷管理产生的机构;三十由于传统漆器工艺的综合,漆在民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应用,在民俗礼仪、建筑、家具、日用器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漆文化。中国古代漆文化至此发展到达了成熟和鼎盛时期。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漆文化发展到了清代,除了宫廷造办处生产的漆器极其精细之外,北京雕漆、扬州点螺和雕漆、福州脱胎漆器也各具特色,精美无比。然而其他的日用品则工艺粗糙,大量使用桐油。中国古代漆器发展在晚清末期由全盛转为衰退,这一现象延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由现代的化学涂料全面代替,只有少数地区、加工企业、个别院校和传统漆文化的守卫者,依然执着地捍卫着漆文化的精神。
扬州漆器点螺工艺是在平磨螺钿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即软螺钿镶嵌。其自元代开端,明代兴盛,传至明代工艺大师江千里,始名噪海内外,工艺水平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既江千里之后,扬州漆工卢映之,王国琛等也是制作点螺工艺的高手。明清时代的点螺产品,以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为主,但是小巧玲珑,精美无比。而且一直延续漆文化的传统制作工艺。
二、漆文化的广泛应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上自天子,下达百姓,无不遵循着相应时代的礼仪制度。漆文化也是这一系列制度的一部分,从漆器的造型和色彩上我们可以感受时代背景和礼仪的制度。
《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蝉天下,禹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
中国漆文化在礼仪和日用品方面应用广泛。1、建筑:帝王宫殿与居民中无不彰显漆文化要素。帝王宫殿中的朱漆柱子、龙凤藻井和传统民居中的大门、窗花、雕梁、柱子、匾额、对联、顶棚等建筑构件和装饰,处处可见漆文化的踪影。2、宗教:庙宇和祭祀用品是构成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宗教造像和庙宇建筑,都使用漆来进行表面装饰。3、婚庆与丧葬:漆文化也是人们生活中婚庆与丧葬的文化,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尊重。4、军事:中国古代兵器为了防止金属腐蚀生锈,常常会表面髹漆。5:家具:日常的起居坐卧,都离不开家具。从古代皇宫到百姓家居,都可以看到漆在家具中起到重要的防腐装饰功能。6:服饰与化妆:头顶乌纱帽,是用髹漆来固定形状的,鞋子用常常髹漆。关系到仪容化妆用品中,如梳子、镜子、各类脂粉的盒子等等都与漆有关。7、饮食用具: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十分精彩的部分,筷子是中国餐具的一大发明。漆食具则始终和贵族的餐饮联系在一起。唐宋已盛行茶饮,众多茶具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托,多为漆器。8、文房用具:考究的漆制文房用品,无论是雕漆臂搁,、雕漆笔杆、砚盒、金漆镇纸等在桌案上都增添了一分高贵和雅致。9、医药:古人曾制针灸经脉漆木人桶,准确的标示出人体的穴位与经脉;漆本身也是一味中药,漆树的树皮树干炖汤时强身健体的补品,首尔的中草药街,处处可见漆药膳的原料与漆饮料。10、乐器:乐器髹漆,最初时为了便于弹奏和保存,渐渐地,乐器之美和漆之美相得益彰。人们总结出髹漆技艺的高低,与乐器的音色有密切关系,是视觉与听觉至高的结合。
漆的礼仪与日用并非仅限文中提到的是个方面,漆的用途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从古代延续至今,比如在今天的航空、化工等方面均有用途。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与人类的文明史紧密相连。无论是宗教礼仪,还是日常生活用具,无不渗透着漆文化的影响,也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漆,给华夏民族带来了的不仅是各种富丽堂皇的器与物,同时也带来了人财富和文化遗产。
参考书目:1、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2、《走进中国漆文化》陈秋荣著,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2014年12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杨娟,女,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扬州漆器厂点螺设计制作人员,助理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