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品《采莲》创作之心得——赶雕技艺

[日期:2019-09-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在一件玉雕作品《采莲》的创作、雕刻过程中感悟出一种巧色雕刻技艺——赶雕技法


  关键词:巧色、俏色、特色雕刻、技艺、玉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深刻的反映出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和经济概况,更加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以玉鉴德,陶冶情操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勾画出中国劳动人们秀外慧中、含蓄内敛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进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热爱和平纯朴善良之风范,“润泽以温”的大公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廉洁清正和出淤泥而不染的优良品质,我国是世界上配玉赏玉最早的国家,近七千年的配玉历史形成了由新疆和田玉、湖北绿松石、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组成的四大玉料,从商周时期的“三礼玉论”到秦朝时期的玉礼制度,从汉朝时期的葬玉文化到唐朝时期的玉器在佛教文化中大放异彩,从宋朝的玉带制度到明朝时期的生活化,无不表现出玉器的细腻和温润,古代玉器雕刻技术经过几千年的磨练,从针对原料的因材施艺、精雕细刻,到无巧不施的雕刻图案及其祈福化、吉祥化等都自成体系,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比不了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才能和智慧,反映出先辈们自立自强的高尚品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现如今,盛世藏玉的观念使玉器收藏一浪热过一浪,玉器已经不仅仅是装点美化人们生活的珠宝饰品,更变成了传播玉文化的使者,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受人们的喜爱。


  “天下玉,扬州工”的美名由来已久,扬州玉雕可以说是闻名于世,早在几千年前在扬州就出现了玉器工艺品,而且扬州玉器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兴盛时期,汉朝、唐朝、以及清朝,以清朝最为鼎盛,其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禹治水图”,作为从事玉器雕刻工作二十余年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一直引以为豪,我的祖上也是从事玉器雕刻的匠人,一代一代传承着,在我二十余年的雕刻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艺术创作给人带来的那种快乐,也能很好的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创作艺术作品往往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等方面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和提炼,最终构成内容美和形态美相结合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崇高的心智劳动、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设计者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要学会融汇贯通,充分发挥所长,弥补短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玉料自身的价值。


  近期品雅阁工作室创作了一件作品《采莲》,作品是源于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中的小赋,流行于江南吴、楚、越之地,全篇以莲始,以莲末,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在荡船嬉戏,抓住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动态之优美,小家碧玉和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当时看到这块原料的时候,感觉这块玉料就是一块很普通的材料,天然黑白两色到处乱串,丝毫没有什么特色章法,分色含糊不清,黑中有白,白中嵌黑,经过半个来月的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发现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和雕琢把白色玉料赶到某一集中区域,与此同时把黑色玉料部分也赶到某一特定区域,形成黑白两色分明有序的俏色艺术效果,我把这种雕刻技法叫做“赶雕”。


  经过多次设计、反复研究,认真雕琢,终于把黑色部分完全赶到了某一区域,雕琢成一艘渔船,黑色的船舷、黑色的船蓬,黑色的船甲板,同样的方法也将白色玉料部分集中在黑色船甲板的上面,雕琢成黑色甲板上正在采莲的仕女和嬉戏玩耍的孩童,形成鲜明对比,惟妙惟肖,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朵洁白无瑕的莲花、从黑色玉料做成的荷叶丛中探出,有种傲视群雄的霸气,栩栩如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也深深的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喜爱,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民对莲花清正廉明的崇敬之情。


  这件作品是典型的变废为宝,成功的将一块普普通通的材料通过“赶雕”的技艺手法蜕变成一件特色鲜明的巧雕艺术作品。最大的提升了这块玉的悬赏美感和收藏价值。


  因此可见,对玉料天然的色彩加以利用,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把普通玉料实现价值最大化、艺术最美化是何等的重要,最后将这些玉雕艺术、玉雕文化完美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将是我们今后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永恒课题。


  至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应该是我们的玉雕纯手工雕刻与现在盛行的电脑工雕刻之间的赛跑,从目前的战况来看,电脑工雕刻优势非常多,比如:成本更低廉、雕刻速度周期更加快捷、甚至于可以做到歇人不歇机的二十四小时工作、工艺也是比较不错的,因为电脑工可以模仿当今技艺水平最高的工艺大师的作品,虽然达不到这些大师的境界,但可以轻松干死大批普通雕刻师。而且有些起性的材料,手工雕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蹦皮,二电脑工雕刻则可以通过调低机器转速和走刀量来解决蹦皮问题。以上便是电脑工雕刻的优势,而我们的手工雕刻也不是什么优势都没有,比如:凡是带掏的工艺电脑就没办法取代,还有,电脑永远就是模仿一些知名工艺大师的作品,电脑工雕刻的清晰度也达不到好一点的雕刻师,我们纯手工雕刻今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尽量雕刻一下机器没有办法操作的工艺,比如:掏工工艺、内层雕刻工艺、多层雕刻工艺,我们只有永远走在电脑工雕刻工艺的前面才能无畏电脑工艺的冲击,否则我们的玉雕都变成电脑工艺的话,就失去了传承的意义了,也将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我们这一代肩负这一使命,任重而道远,需要靠我们所有的玉雕匠人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开创未来


  作者简介:


  桑志强:男,1979年出生,籍贯:江苏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助理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单位,扬州市广陵区品雅阁玉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设计师,从事玉器雕刻二十余年,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各项大赛金奖、银奖。研究方向——各种玉料天然巧色的设计与利用、雕刻制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