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绣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绣娘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创新,思想上与时俱进,技法上推陈出新。苏绣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时至今日,已是人才济济,精品如云,硕果累累。但是在现环境下,绣娘的生存与发展还是有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苏绣价值现状人才培养
一、刺绣的价值
(一)刺绣
苏绣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作品丰富多彩。古代的丝绸刺绣,现称“SuSew”为了方便参照。这在非物质文化中属于艺术~工艺,以丝绸为底衬和苏绣艺术图案绣成艺术创作。“画绣”是刺绣的一个品种,自明代以来,摩绣就成功达到了文人画诗、书、画三绝的标准。一幅画家的画,刺绣艺人可以通过以丝线为媒介,以针代笔,运用不同的丝线进行再创作,绣制出可与素描与油画相媲美的艺术品,这是一种卓越的成就。
(二)苏绣的特点
刺绣在朝廷被称为宫廷绣;在富贵人家被称为闺阁绣;在寻常百姓家被称为日用绣;在明清市场上的则被称为商品绣。在明代《姑苏志》中,即有“精细雅洁”的四字评语,而这四个字也是苏绣延续至今的艺术特点,来源于吴文化的熏陶。就绣者的性情来说,苏绣融入了当地妇女性情温婉、缠绵、精细、灵巧的特点。苏绣的发源地—苏州,它的女红文化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也是苏州人民心灵手巧和温婉性情所形成的。
(三)当代苏绣艺术
当代的苏绣艺术,首先,它传承了明清以来女红以针工刺绣技法再现书画艺术的“画绣”传统;其次,苏绣艺术始终坚守着在近代“实业救国”的潮流下与时俱进的精神;其三,它肩负着构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使命。“传承”“革新”“构建”的关系,在时序上体现出苏绣从清代的地方绣转型成中国刺绣文化与工艺美术典范的过程。纵观整个过程,在新世界全球化与信息化不断推动的今天,艺术市场成为艺术创作与社会经济互相渗透的重要场所,苏绣艺术收到市场的供需关系影响艺术创作是必然的,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苏绣艺术创作的重要机遇。
二、绣娘队伍的现状
“以人为本”—苏绣产业要有长足发展,其核心要素就是绣娘。现苏绣主要的产地镇湖,从前的8000绣娘到现在还从事苏绣工作的已不足20%,苏绣需要长时间静坐,工作比较枯燥,薪资待遇也不高,长时间的固定动作也会带来颈椎、腰椎的不适,可以说十个绣娘九个有“职业病”。首先,一个绣娘的黄金绣制年龄是三十几岁到五十几岁,非常的有限,刺绣技法的成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勤学苦练。开始学习刺绣,绣娘需要反复练习基本针法:齐针、施针、正抢、反抢、套针等,要根据作品的特点,熟练地运用各种针法融合创作。
其次,绣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她们可以绣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但是在革新创造方面还很欠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眼界不开阔导致固步自封,题材的局限,针法的一成不变,极大地限制了苏绣的发展。
三、绣娘队伍建设策略
(一)从数量到质量的改变
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苏绣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均衡发展。在过去,苏绣绣娘培养一味地注重人数多少,并不在乎绣娘绣工的好坏,这大大地损坏了苏绣文化的内涵。苏绣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依托深厚的吴文化,丰富的高教、科技和产业资源,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保证数量、规模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实现绣娘培养向“质变”的目标。
(二)构建完善的绣娘技能教育机构
把镇湖苏绣产业文化集散地作为“绣娘孵化园”,鼓励镇湖苏绣文化产业与各个苏绣企业培养自己所需的绣娘。作为传统手工艺,苏绣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母传女,师传徒”,具有不够系统,单一,效率低等缺点。利用国家大力扶持教育的契机,可以建立高校、职业学校与人才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面绣娘教育和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苏绣产业注入新鲜力量。
(三)构建完善的高端绣娘选拔培养机制
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苏州镇湖已经培养出一批有才华、有影响的苏绣“大师”,这些绣娘已经成为刺绣行业的领军人物。在她们的带领下,努力实现“苏州创造”,将这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产业发展资源。实施“人才工程”“文化名家”工程,择出一批苏绣制作、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文化保护等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绣娘。
(四)培养新生代绣娘
在培养绣娘方面,既要突出顶尖绣娘的引领作用,更应该挖掘新生代绣娘的力量。新生代绣娘有着新时代敢于创新,敢于跨界,可吃苦,有活力,有追求的特点,能给苏绣发展带来不一样的生机。为了新生代绣娘的茁壮成长,为原创苏绣建立新机制新目标,政府可开放生源限制,让苏绣成为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的艺术,扩大人才基础,为产业发展带来活力。
四、总结
苏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流传至今,它在中国工艺美术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革新创造,推陈出新,加快加强绣娘队伍的壮大会给苏绣带来新的生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和万千绣娘的努力下,苏绣可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宋长宝徐建龙张伟陈清华《传承与发展中的苏绣:以“苏绣之乡”镇湖为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2]《苏绣文化》华辰拍卖2014年秋季拍卖会
[3]林锡旦《博物指尖苏州刺绣》古吴轩出版社,2014年12月
作者简介:
姚梦琪,1992年生于刺绣之乡镇湖,自幼喜爱刺绣,潜心刻苦钻研刺绣技法,擅长风景、动物、花卉等题材的绣制。毕业后师从陈英华老师,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刺绣复制工作。历年来《听琴图》《朝气蓬勃》《婴戏图》《逍遥图》等诸多作品荣获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