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乱针绣工艺观赏作品与生活衍生品原创类型性尝试

[日期:2019-09-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历史仿佛游乐园中的旋转木马一般,从一个圆点出发,途径无数后又回到原点。在间隙中停顿、整修后,又马不停蹄地奔向新的征程!周而复始!生长在江南常州的我是一名从事刺绣专业的非遗传承人,结缘与这门技艺,一直静守在自己的三寸天地中,在针线的陪伴下时光苒苒。本以为日子就这样一成不变地渡过,直到外面的世界在瞬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往往时间会证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民国时代提倡的事物全盘西化式发展,导致整个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人没有了根,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家园。面对这个日益严峻的课题,怎样从已知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找回属于本民族命脉的元素,赋予其新的姿态传承下去?重新归纳、整编、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当下的一项重任被提上日程。传承几代的乱针绣作品,一直是以绘画形式的框置结构来表现,呈高端礼品的销售模式在市场上流通。随着国内礼品市场的逐步规范和重建,单一的模式已不适应大众的需求,加之目前从事这门技艺的工作者,大多缺乏原创、设计能力,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突破工艺瓶颈,让它以更多元化的状态融入生活,焕发新的生命,成为当代人的使命。


  [关键词]溶—历史、艺术与生活、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坚守与革新


  一、工艺起源


  江南刺绣,发源于汉代。两千多年来,从服饰、被面、鞋面、枕套、帐幔香囊——都缀有精美的刺绣纹样,生活几乎与其紧密相连,代代相传,在历史的沿革中生生不息。五百年前,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海陆通商的便利,外来文化逐渐影响到了中国。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导致机器替代手工,大规模的生产制作,手工刺绣被机器纺织印染技术淘汰,退出了当时生活用品的舞台,刺绣技艺以艺术品的形式剥离出来,独立发展,在高端礼品市场流通。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国内礼品市场的震荡与重建,单一的模式已不适应大众市场的需求。


  技艺怎样着力于在保持技艺属性不变的传承基础上,使之提高艺术原创、学术能力,并从主脉中提取若干支系,推陈出新,以多元化面貌重新回归生活,服务于市场与民众,焕发新的生命力。


  旧时江南的女孩从小学做刺绣,无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有一手娴熟的绣技。旧时在常州、苏州、扬州等地都设有刺绣传习所或绣工科,一束丝线、一根绣花针、一方绸缎、箍上竹绷圈,施以图案纹样,指下绘制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都涌现出许多刺绣名家。尤其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民主共和国诞生,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苏绣流派中出现了沈寿的仿真绣和杨守玉的乱针绣。


  杨守玉-原名杨韫,字瘦玉、冰若,后改字守玉。出自书香门第,自幼入读私塾,喜欢诗文、书画、女红、戏曲等。家中有位同龄的表哥,排行老九,就是后来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刘海粟,在他的影响下接触西方美术理论,两人青梅竹马,互称“九哥”和“祥妹”。到了适婚年龄,因命相八字不合,刘海粟被家族包办婚姻,另娶新娘,抗争之下,逃离常州去了上海。1912年,年轻的刘海粟与乌始光、张垏光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专门学校。1916年,上海图画美术专门学校改名为—私立上海图画美术专门学校。杨守玉则去了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创办的“丹阳私立正则女子学校”聘任刺绣科主任职务。当时的吕凤子校长擅长绘画,应刘海粟之邀,出任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往来上海、常州、丹阳之间,带回很多欧洲美术图画册,杨守玉从中受到两位艺术家中西方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培养。为了纪念与表哥的那段情意,她从西方美术素描原理中提练与借鉴,以针线代笔色,行针长短、疏密交错,打破传统刺绣中的平行排比,创造了今天的乱针绣。但刘、杨二人从此天各一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杨守玉自此改字为“守玉”,终身未嫁。直到七十年后,两位穿越了漫长时光的老人终于重逢,见了最后一面,忆起当年的情感经历,不禁唏嘘。1981年,杨守玉逝世,享年86岁。


  二、工艺特点


  乱针绣的技法打破了传统刺绣中用同向排比色线、一遍成之的绣法,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素描原理运用与刺绣,两者有机结合,融笔意于针法中,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叠加、渗色等方法,使绣制者: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直接听从脑的指挥,由心而发的展现思想、情感与体会。其特有的线条组织,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个性,以达到明暗、远近分别的艺术效果。颜色的调和运用是本技艺的另一特色。乱针绣的色彩变化是靠不同色线交错重叠,由观赏者通过视网膜自行混合后反射给脑,集中形成的综合图像,视觉呈现类似于西方印象派绘画中的点彩意境。各种色线方向、角度、长度、粗细的不同,加上丝线本身的属性,在光线的折射下,变化无穷,有绘画中达不到的材质美。


  作品创作一、


  江南寻梦-《牡丹亭》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深刻表现精神的表演艺术。希腊悲剧、意大利歌剧、俄国芭蕾舞剧、英国话剧,代表我们中国的是昆曲。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百戏之祖”。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授予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国文字和戏剧的不朽之作。作者汤显祖和同时代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一样,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杰作。作者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穿越时空、生死离合的动人故事,抒发作者反对当时的封建制度,呼唤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幸福的精神与理想。汤显祖曰:“吾一生四梦,得意之处唯有牡丹!”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深入民间的演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水袖功是中国戏曲的特技之一,它包容了戏曲和舞蹈的成分。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演员运用服饰的水袖,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表演一系列抛、捉、抖、扬、绕、翻、缠、抓等技巧动作,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加入角色个体用丰富肢体语言演绎出的水袖功表演,会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与共鸣。


  昆曲《牡丹亭》原剧本共五十五出,折子戏是麟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整组绣品运用西方的素描、色彩原理,施以东方的针线语言,以清新、秀雅的色彩基调,让故事置身于淡彩水墨的江南景色氛围中,分“春闺”、“游园惊梦”、“寻梦”、“离魂”、“重生”五出折子戏场景:摒弃戏曲中的”唱”,着力夸大体现昆曲中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和人物身体舞蹈中协调的韵律美,借用水袖修长、多变形态,施以“观”的方式用丝线在米色麻布上简练勾勒出心中杜丽娘的形象,并从中再提取一出“游园惊梦”场景,作为故事的精彩篇章细致刻画,叙述自己对《牡丹亭》的释义!2016年恰逢《牡丹亭》作者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谨以此小品向戏剧大师和昆曲传承人致敬!


  作品创作二、


  缘起百年-《江南之恋》


  江和南,简单朴素的两个字,道尽了南方岁月和两岸诗一般的芳菲本色。


  《缘起百年-江南之恋》通过选用民国时期的青年学生装、旗袍西装、现代新中式男女服装系列组合,各种材质的服装做为载体,江南古城常州文化历史景点(古运河畔的青果巷、穿月楼等)的图案,施以本绣种的技法,简练的叙述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与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之间发生在家乡一段传奇般的情感故事,并由此产生的乱针绣和它历尽百年的演变过程。


  整个作品的创作思路,是自己作为乱针绣非遗传承人,怀着对前人的崇敬与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并溶入个人技艺特征,想寻求多变的工艺表达形式和多重跨界合作,来展开传承的心路历程和体验性的尝试。


  手机摄影作为记录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意中成了我的业外兴趣。图片通过自己的后期制作,出来的效果新鲜而有趣,完全是发自个人内心的思想表达。出现在镜头里最多的是家乡熟悉的景物。前人留下的古老街区、石桥、亭古巷等这些包含着江南故乡情结的记忆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灵魂和血液中。在各大院校的各类非遗研培班的短期学习体验,萌生用服装作为载体,饰以手绣图案,结合本绣种的工艺属性,简练陈述乱针绣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故事。


  在个人的摄影作品中提取符合主题的图案素材,反复对比,从中确定构图样式。历史岁月沉淀下的园林内的廊、墙、瓦、窗和外景植物,在江南特有水雾湿润气候的淡青色中透着隐隐的墨色,更加符合体现江南本色。


  挑选真丝、亚麻、薄呢、合成纤维等不同材料,对比过程中确定摄影样稿设计图案、青色基调的丝线作为《缘起百年-江南之恋》系列的主题色,展开研究性的尝试。


  选择各种不同的纤维材料,从中挑选符合主题创作的面料。挑选各种系列的青、蓝色丝线进行比较,在面料上反复甄选、反复对比后施针试验后,确定与该服装相对应的色系,开始实物制作。


  研究近百年的服饰发展史,选定从民国开始,三个代表性时期的男女服装。


  1、民国时代


  2、旗袍时代


  3、新中式


  例举[新中式男装成衣][旗袍时代-女装-旗袍]成衣图案绣制释义


  1、新中式男装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荆川公园,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位民族英雄。官拜兵部侍郎,文韬武略,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绣品图案选择先生读书处外墙的一片梅林外景。梅花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励志、奋发的激励。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同为家乡的后辈,对先辈隐逸淡泊、坚守自贞的高风亮节深深敬佩,借以自己的工艺形态来抒情表达。


  2、旗袍时代-女装-旗袍


  海棠是荆川公园代表性的植物,又名“花解语”。姿态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绣制图案取自园中一处的珍贵的白海棠。《红楼梦》里“偷得梨芯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白海棠花语温和、美丽!抗旱、耐寒,与梅花性情相同,以此花作为题材,与系列中的梅花呼应,也蕴含着《江南之恋》背后故事的意义。


  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思想形成对各自工艺的叙述方式也迥然不同,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和艺术大师刘海粟的故事,这些传奇般的烟波往事,事实真相早已随着逝者已去而长埋地下,后人无法考证!作为技艺传承人,只能通过人际口传和文献的记录来阅读和理解这段历史。怎样继承、传播、开发、正确应用这些前人创造的灿烂遗产,使这门技艺与时俱进,最大程度地造福于社会,并让它在新形势的召唤下抒写新的篇章,才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


  参考文献


  [钱月航].人淡如菊-杨守玉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莉,江苏常州人,工艺美术师,常州乱针绣区级非遗传承人,毕业于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启蒙老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天禄授业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中国工艺美术刺绣大师孙燕云,本人擅长乱针绣人物肖像制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