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九龙戏珠》的艺术美感

[日期:2017-10-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是一门具有审美性的艺术,本文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主要从经营位置:造型美、骨法用刀:力量美、气韵生动:意境美这三个方面浅谈核雕《九龙戏珠》的艺术美感。

 

  关键词:核雕 《九龙戏珠》 艺术美感

 

  南齐谢赫在著作《画品》提出了绘画“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自此之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核雕与绘画同为艺术创作,有共通之处,绘画的美学原则在一定条件下也适用于核雕创作。本文中,我借鉴六法论中的其中三法,浅谈核雕《九龙戏珠》的艺术美感。

  一、经营位置:造型美

  “经营位置”,指的是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上的意思,营是谋画的意思,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

  在核雕创作中,构图布局尤为重要。构图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对角线、三角形、S形、圆形、螺旋形、环形等等形式,它们也各有其特点。例如,对角线型构图具有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定性、均衡性、灵活性。在创作核雕《九龙戏珠》时,我选择了环形构图,它具有柔和感和亲切感,这正与龙身弯曲绵延的特点相符合。

  另外,在雕刻画面时,也要注意一定的留白。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中国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只有做到由实见虚、一实一虚、虚实结合,作品才能令人回味无穷。在雕刻龙身和圆珠时,我注意在画面中留下空白,给观赏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效果。

  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即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二、骨法用刀:力量美

  骨法用笔,指的是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谢赫所说的“骨法”,具体指的是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绘画的基础是线条,造型全以一道道线条勾勒出来,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因此,谢赫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与绘画艺术不同,核雕创作使用的是刀,所以将“骨法用笔”借鉴到核雕艺术中,我们称之为“骨法用刀”。

  绘画需要艺术家用笔画出线条,而核雕需要艺术家用刀雕刻出线条,在创作时,刀和笔一样,都要有力量感和节奏感。运刀时,凝神静思,移眼于刀,并且对自己下刀的线条有着成熟的把握,这样刻画出来的线条才能流畅自然、形象生动。在雕刻时,刀的锋尖就是艺术家的神经末梢——何时进,何时退,何时高,何时低。以及刀的收放,弯转,迟钝,侧卧,俯仰,开合,曲直,去留,轻重,沉浮,方圆,胖瘦,糙华,钻镂,疾徐等等刀势变化,都要了然于心。

  雕刻《九龙戏珠》时,我大量使用曲线条,以表现出龙身的灵活曼妙,并且每一刀刻下去都做到有力量、有变化。要想达到“落刀无悔”的境界,平时就要多观察,多练习,对于自己刀下的造型做到了然于胸。

  三、气韵生动:意境美

  张庚在《浦山论画》中云:“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黄宾虹在《论画书简》中云:“气关笔力,韵关墨彩”,他们都道出了气韵的重要作用。“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主客融为一体。

  借鉴到核雕艺术中,也就是说雕刻家刀下的造型不仅要表现出作为客体的事物的本质,更要表现出雕刻家本身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美存在于天地之中,只有师法万物,才能达到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龙是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在雕刻《九龙戏珠》前,我充分观察和临摹了前人优秀的画龙之作,熟悉了龙的形象。在雕刻时,我抓住龙“形有九似”的特征,表现出其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特点,活灵活现地雕刻出了九龙飞腾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要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在雕刻时就要做到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刀下的造型中,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在客观的物体中融入主观的情感和态度。

  欣赏核雕《九龙戏珠》,可以发现,作品表现出了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具有意境美。

  我国的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谢赫的“六法论”之外,古人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艺术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中绝技.中国核雕》,叶志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

  【2】《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袁牧,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

  钟金方,工艺美术师,1958年出生于苏州市舟山村,1975年进入吴县舟山工艺厂学艺,师从须吟笙。四十年来,其潜心专研核雕技艺分别创作了《达摩》、《素圆珠颈串》、《九龙》、《八宝观音》、《八宝弥勒》、《双面十八罗汉》等核雕精品,多年来,以其优异的核雕技艺享誉业内。

回到顶部